佛教:文化交流与融合(精)
孙昌武
评分 暂无
本书是孙昌武先生一部关于佛学研究的演讲稿和发言稿精选集,反映了2005年到2013年期间孙先生的游学踪迹和思考所得,内容范围广博,涉及佛教的翻译文学、作为传记文学的僧传、观音信仰、中国文学里的地狱巡游、禅宗与诗的关系、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等,观点新颖,可读性强。 孙昌武著。
唐代文学与佛教(精)
《唐代文学与佛教》为“孙昌武文集”之一种,是孙昌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5年,收录《唐代“古文运动”与佛教》《韩愈与佛教》《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与生活态度》等文章多篇,推动了唐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的研究。本次出版除对原书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校订,还收录了作者1985年后发表的关于唐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的文章多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孙昌武先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孙昌武著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佛教(精)
孙昌武先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佛教》一书,集中探讨我国历史上的十六国、北魏、西夏、辽、金、元、清这些北方部族建立的政权的佛教政策、佛教发展状况,以及佛教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凸显了佛教从理论、实践诸多层面为民族平等、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所提供的依据和动力。 孙昌武,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
隋唐五代文化史(精)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由“中世”过渡到“近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全面繁荣的鼎盛时期。本书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全面阐述了隋唐五代时期文化发展状况、特征及其规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一时期教育与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边疆诸族文化及其与内地的交流、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等诸领域的成就,议论精辟,资料翔实,新见迭出,表述明晰,可资历史研究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与学习参考,也是一部可读性
韩愈诗文选评
本书依据韩愈生平创作历程,选择代表性的诗文,加以注释、评析。诗歌依据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为底本,文依据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为底本,文献翔实可靠,而注释精辟简要,评析反俗为雅,适应读者欣赏习惯。 孙昌武,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主攻隋唐五代文学、佛教文学;著有《柳宗元传论》、《唐代古文运
韩愈散文艺术论
《孙昌武文集》之一种。书稿共八章,约190千字,主要对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创作进行探讨和评介。全书从“文以明道卫道重”文、传道明理兴功用世、革新文体、改革文风、写作技巧、文学语言、影响与功过七个方面,对韩愈散文展开探讨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道教与唐代文学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它对文学造成了极大影响。本书在大量的诗文和史实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道教对唐代文人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影响。该书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唐代特别流行的炼丹术、神仙思想、神仙追求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第三章以长安道观为中心,探讨当时道观的发展形态及其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后一章以论述唐代“三教调和”思潮作为全书的总结。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
中国佛教文化史(全五册)
评分 9.1分
《中国佛教文化史(套装全5册)(精装)》主要讲述了清样校读完毕,是否写个后记,踌躇良久:抒写个人一些感受,可能徒灾枣梨。可是想来想去,自己已年逾古稀,这部书不论价值如何,乃是大半生习业的总结;在这几十年间,历经种种人世变迁,得到无数人的鼓励和帮助,感念之情实在有不能已于言者。所以还是决定写下几句话。
道教文学十讲(精)
孙昌武先生,一九三七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南开大学教授,曾在亚欧和中国港台地区多所大学担任教职和从事研究工作。 孙先生治学集中在两个领域: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宗教文化。孙先生学术视野广阔,熟谙传统典籍和佛、道二藏,勤于著述,多有建树,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所著《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解说观音
中国佛教里的观音和观音信仰是中国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和意义的现象,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可视作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个案。要了解中国宗教,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必须了解观音。 本书根据佛教相关典籍与历史文献,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梳理了佛教的观音和观音信仰输入中国,及其被积极受容并逐步“民族化”“民俗化”的历史脉络与进程。作者秉持一贯遵循的注重史实“描述”原则,细致
中华佛教文学史(精)
佛教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发展中,在文学领域发挥了重大影响;而中国文学对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推动对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学史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本书即专门探讨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本书原为季羡林、汤一介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华佛教史》之《佛教文学卷》,今加以修订出版,全书分十三个章节,自佛教初传中土时的佛典翻译直至近代文人与佛教,
游学集录
本书为2004年版《游学集录》的修订本,收为“孙昌武文集”的一种。书中所收录的36篇文章,除含孙昌武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在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讲演稿及所发表作品外,又增加了13篇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集中展现了孙昌武在禅文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宗教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诗人与作品研究、日本汉学家作品研究、回忆海内个师友等方面。 孙昌武(Sun Chang
佛教论集(精)
本书为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先生有关佛教研究的论文结集,共收入1996-2018年十三年来发表于各类刊物上的文章共计十六篇,另有相关书评、序等九篇作为附录,按发表时间排序,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以来在佛教文化、艺术、思想及宗教观上的研究成果。孙先生的文章,理论上深入浅出,文字上流畅易懂,虽然有的文章已是多年前的作品,如《关于佛教文化的研究》《唐长安佛寺考》等,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文化爱好者,仍具有
僧诗与诗僧
本书是“孙昌武文集”之一种(编号15),为孙昌武教授未曾出版的专著,共收录了《支遁——袈裟下的名士》《皎然诗及其诗论》《“奇思奇句”数贯休》《齐己——“不染尘氛唯〈白莲〉”》《隐逸诗僧——智圆》等十二篇文章,考证了从东晋到清末十位著名诗僧的生平行事与创作情况,评析了他们的艺术思维、生活方式、作品风格和文学追求,在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以点带面地勾勒出“诗僧”这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历史影响的群体在中
禅思与诗情(增订本)
第一、二章分别介绍达摩禅法和东山法门以及南宗禅后,第三章选取王维、杜甫两个重点人物进行分析;第四、五章在介绍了洪州禅和当时文人的好禅和习禅风气后,第六章选取白居易作出重点分析;接下来五章,分别从喻禅与喻诗、默契与言句、玄思与乐道以及王梵志、寒山和中晚唐诗僧创作等几个方面展开,皆属于对洪州禅一章的具体推进。第十二章介绍了宋代分灯禅,接下来的三章分别通过“以禅说诗”以及苏轼和江西诗派几个方面,对宋代诗
柳宗元评传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代表有唐一代思想学术成就的杰出人物之一。本书在广阔的社会历史及其思想文化背景下,细致地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的政绩、文才;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他在哲学思想、历史观念、政治思想、文学思想以及宗教观等方面的理论成果和贡献。全书资料丰富,考证严谨,论说详明,可读性强,反映了当时学术界柳宗元研究的新水平。 孙昌武 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
柳宗元传论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代表有唐一代思想学术成就的杰出人物之一。孙昌武先生所著本书,30万字,在1982年初版的基础上,详核引文,认真修订,今作为“孙昌武文集”丛书之一种再版发行。本书在简单介绍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年代为序,详细论述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游历轨迹、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在文学上的创作和贡献。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
中国佛教文化
全书共分“佛陀与佛教”、“中国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3个大专题,30个小专题,全面简要地叙述了佛教的兴起、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全书纲举目张,资料翔实,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适合作为大众普及性质的中国佛教文化入门书。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等职。治学集中在中国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
观世音信仰和维摩诘信仰在中国佛教与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受容、发展、演变,不仅相当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特征,而且关联着中国思想意识的整个发展状况。而其在文学中的表现,也非常的生动、丰富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书撷取了维摩与观音这两位大乘佛教中影响面最广、知名度最大、接受最为普遍的著名菩萨,从民众信仰的独特角度出发,广泛利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孙昌武,1937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表现在信仰、观念等表面,更及于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的深层,还关系到人生观、生活方式等现实层面。不了解佛教,不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就不能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学的历史。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为“汉译佛典及其文学价值”、“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对佛教影响中国文学的情况作了一个简要的描述。
唐代古文运动通论
“古文”是唐代散文的一个重要部分,本书内容展现了唐代散文史的一个方面。在书中,孙昌武先生介绍了“古文”的发展历史和重要作家、作品的成就,以唐代“古文”反映整个“古文”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对“古文”发展的探讨,使读者对“古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古文运动”的规律有个基本的、大致的认识。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文苑杂谈
本书确立十四个专题,详细论述古典诗文写作中有关文体、文风、语言运用、艺术技巧等内容,明晰概念,举出例证,考订辨析,加以论说,提出具有规律性的见解。如《数字入诗》则列举古代诗人把数字用在作品中的例子,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特有的运用数字的艺术技巧。每个专题均独立成篇,所述以小见大,内容充实,分析详密,理论有相当深度,提出许多对于文史研究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并发表有启示、有价值的意见,是雅俗共赏的、具有丰
诗歌与神仙信仰
本书系孙昌武先生研究道教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关系问题的专著,诗文互注、解说精当,语言生动、论说透澈。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中与道教相关的神仙现象及作品的深入研究,阐明了道教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等职。治学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宗教文化两个领域,著有《柳宗
文坛佛影
这本书辑录了十篇关于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的文章,内容各自成篇,涉及文人的思想、僧俗创作、文学理论、文学表现技巧等。各篇的写法,略似读书笔记,重在对史实的描述,也做一些必要的考辨和分析。通观本书,则东晋到两宋之际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可窥知其大体脉络。 孙昌武,1937年生,辽宁营口人。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等职。
禅宗十五讲
评分 8.4分
《禅宗十五讲》以通俗讲解的形式和语言,在中国古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对中国佛教禅宗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清晰生动又富于新意的“描述”;着重揭示禅宗作为中国古代一次宗教革新运动的“革命”性质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贡献与影响;并透过历史叙述,启发对禅宗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本书汲取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要言不烦,新见迭出,雅俗共赏,
道教文学十讲
评分 7.4分
隋唐五代文化史
评分 6.4分
在今天,隋唐五代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发展规律,这已是不言而喻的常识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认识历史上的光辉的文化,对于全民族可以培植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信心,对于个人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这更是关系国民素质提高的大事。当然从时间上看,历史已是过去的陈迹了;但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上看,历史却永存在国家与民族的
评分 8.0分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