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
陳耀煌
评分 暂无
副業與市場活動的收入,在中國農家生計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如何管理零散的農村副業與市場活動,卻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從清末至1960年代,特別是在共產黨政權下,中國政府管理農村副業與市場時所採取的政策,以及面臨的困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李達嘉
评分 8.6分
本書闡析中共建黨初期,如何運用與商人的聯合戰線(統一戰線)來擴充實力,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時以工人政黨自居,鼓動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階級進行鬥爭,欲實現工人階級專政。以往學界較關注工人及工人運動研究,對中共統一戰線的運用,也多聚焦於國共兩黨的分合。本書指出,統一戰線在政治面和社會面的實踐同時並進,中共以打倒資產階級為目標,但是在發展工人運動和工人革命的過程中,卻頗注重與商人建立聯合戰線。此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
潘光哲
评分 7.3分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 本書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作者以具體的個案,「濃描細寫」晚清士人尋覓接受「西學」的讀書歷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有心知悉世事時局的晚清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大有改變。然而,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擴展,往往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障礙;意欲建立「讀書秩
萬象小報
連玲玲主編
评分 8.4分
本書所收錄的九篇論文,從文化建構、社會行動、政治運作三個面向探討近代中國城市所萌生的「小報問題」。儘管小報一直被認為是「邊緣型媒體」,但在本書作者的研究中,它透露出豐富的城市生活內容與意涵,呈現新的思想與文化規範,不但是觀察文人心態的窗口,也是作者與讀者的接觸點,更提供文化圈內性別關係的洞見。對國家而言,小報的「另類」言論有時隱含著難以監控的顛覆性論述;對知識份子而言,它卻可能是掌握地方社會
蔣介石與日本
黃自進
评分 8.5分
本書透過蔣介石一生的軍政經歷,呈現他對日本的敵我意識變化。首先,論述蔣人格形成過程中日本所扮演角色。對蔣而言,早年的東瀛留學之旅,不僅是其接受現代科技文明洗禮的起點,更是結識孫中山及加入革命陣營的關鍵。其次,探討北伐期間日本政府的三次出兵山東,對蔣所造成之衝擊。面對日本之不願中國統一,雙方已無合作空間。但耐人尋味的是,滿洲國成立後,蔣介石以「安內攘外」政策應對之。其目的有三:一為消滅反側,二
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
許雪姬等
评分 8.8分
日治時期台灣人到中國東北的經驗是台灣人海外活動的一環。本書共收集二十六篇相關訪談紀錄、回憶錄,其中包括醫生、官公吏、學生、家庭主婦的回憶,藉由其經歷及相關史料,相信可以重建這一段歷史。
北一辉的革命情结
黄自进
评分 8.3分
北一辉是战前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导师,同时,早年他又曾投身中国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秘密组织「同盟会」的正式成员。探讨他这一段曾奔走中日两国革命运动的离奇生涯,是本书的宗旨。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以他生涯中的三大著作──《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为讨论重点,观察其思想演变。二、三两章分别论述他投身中国革命的历程、及其对中国革命认知上的发展。最后论及他转而
天潢貴胄
赖惠敏
评分 8.1分
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
陳正茂
左舜生先生(1893-1968)為中國青年黨一舉足輕重之人物,生前備受朝野敬重,其文章言論,亦聞名遐邇,稱譽於時。本書收其政論、時評、雜著、史論、隨筆、遊記、書信函牘。此時期之言論,頗能代表一在野領袖之立場,亦深具原始史料價值。
蘇加諾時代印尼排華史實
丘正歐
评分 7.2分
本書敘事至1960年,書中所見不僅是作者親見親聞,且是親身經歷者。文中檢討了印華受難的原因,除印尼政府及人民的因素外,中共及印尼共產黨的挑撥慫恿亦為關鍵。作者提出了改善印尼華僑生活環境的意見,冀備採納,其中大部分不獨可有助於印尼華僑,同樣可應用於所有東南亞華僑。書末所附印尼排華法令譯文,對此後之研究者有莫大助益。
外蒙主權歸屬交涉
張啟雄
评分 8.7分
清末民初的中蒙關係,歷經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的過程。外蒙,在俄國的策動下,既脫離中國獨立,卻又回歸中國的道理何在?本書將就國家認同、統獨紛爭與主權歸屬交涉三個層面加以分析探討。 「中華世界秩序原理」是作者自創的理論,也是本文的研究架構,用以考察傳統政治文化在中蒙統獨紛爭的分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就成為解釋外蒙所以改廢國號、帝號、年號及政府名義,奉中華民國之正朔暨活佛博
從變亂到軍省
朱浤源
作者以新創的四民分析法,細部探討中國的一個區域──廣西,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四個面向上的變化。 本書不祇提供有關廣西現代化初期的詳情,而且更能澄清若干習焉不察的刻板印象。其中包括對「現代化」與「衝擊」的重新解釋,對經濟決定論與「社會──國家對 立」論的批駁。
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
吕芳上
五四運動後十年,中國的政治、社會發生急遽的變化,學生運動風起雲湧, 但相關的學術研究,至今仍深感不足。「一代的政治培養出一代的學運,一 代的學運反映出一代的政治」,從這階段的學生運動史,一方面可以看出富理想色彩的學生「以極無責任之人,辦極有責任之事」,學運不能不遭遇到很大的挫折;而另一方面新興具有動員性的政黨,逐步與學生接近,終於使學生運動變成了運動學生。二○年代學生運動的歷史或許可以提供當
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
楊翠華
中基會乃「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簡稱,成立於 1924年 9月。由中美政教人士十五人組成董事會,負責保管與支配美國第二次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該會的事業範圍集中在科學教育、科學研究、科學應用,以及屬於永久性質的文化事業(如圖書館)等方面,其工作方向與重點,對於我國近代科學事業之發展有重大影響。本書分為二大部份:第一部份是中基會歷史沿革與政策組織的縱向研究,其主軸是該會與政府之間的關係;第二
清韓宗藩貿易
張存武
所謂中華世界或中華帝國的秩序( Chinese world order)包括中國與其藩屬間的政治、軍事、司法、文化、貿易等關係。本書是讀者首次讀到的一本中華帝國及其屬國朝鮮的貿易關係。讀者將發現,韓國朝貢使往來北京前後,韓日貿易的活動,因為韓國是中日貿易的橋樑,是東亞貿易的一環。雙方使節在北京、漢城之外,朝鮮使團也在中韓邊境、瀋陽等沿途交易,而靠近吉林省的韓境內的邊市的情形,尤其是私貿易,也
清末留日學生
黄福庆
清末留日學生,ISBN:9789860251777,作者:黃福慶
画中有话
黄克武
评分 7.1分
本書探討中國(與台灣)自1600年以來,不同時代、地域與人群的文化表達,收錄了王爾敏等中外學者的13篇文章,分成映現生活、再現空間與呈現中國等三個主題。
優游坊廂
巫仁恕
评分 7.4分
當代的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的消費大國,各個大城市裡名牌店林立。然而早在三、四百年前江南的大城市裡,已經可以看到休閑消費的繁榮現象。休閑消費如何改變了城市的空間?店舖為因應消費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間配置?休閑的空間如何擴大與分化?私人性質的休閑空間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與女性在消費空間上有何差異?本書嘗試將「空間」的觀念帶入到消費研究的領域,探討明清城市內休閑消費活動如何改變了空間結構,進而分析現象背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