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
周裕锴
评分 8.8分
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对经典文本的阐释的过程。本书分为十讲,所讨论的不是哲学层面的所谓“本体论阐释学”,而是文学批评层面的“方法论阐释学”。故书中着重介绍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关于文学作品解释的传统,力图将文学阐释的观念、方法与诗歌的注释形式、文集的编纂方式结合起来考察,从中见出某种共同的“阐释学眼光”。 周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评分 9.5分
本书于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作若干修订,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版。全书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本书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
法眼与诗心
评分 9.6分
本書探討了宋代文人和僧人的佛學修養和著述,宋代文人接受佛教經典的主要觀念,佛禪觀照方式在詩歌創作中的轉化,以及宋人詩論中佛禪術語的引用和演繹。試圖通過引證和統計勾勒出整個宋代文人學佛的文化語境,深入分析宋人日常閱讀的各種佛經中的重要佛理,注重討論佛禪觀念在宋詩學中轉換的細節和過程,並對宋人詩論常見的佛禪話語的引用和演繹作出合理的解析。 周裕鍇,祖籍四川新繁,1954年生
禅宗语言
评分 9.3分
本书1999 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 年由台湾宗博出版社再版。今再作若干修订,编入“周裕锴禅学书系”。在唐宋时期禅宗语言发展的曲线上,可以发现内部宗教改革实践和外部世俗文化因素两条坐标的影响。本书上编借助当代西方话语理论,按照“语言与世界”这一哲学性思路考察了禅宗发展各阶段言说方式的演变,深刻地揭示了如来禅、祖师禅、分灯禅、分案禅、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语言观的异同及其内在原因。下
新国学 (第二十二卷)
评分 暂无
新国学即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西方精髓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形成的新学术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需要,所以在此背景下而建立发展起新国学学术。而随着于丹、乾泉等人的出现,新国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它带来了巨大的思索,但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本书为《新国学》丛刊第二十二卷。
禅诗精赏
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评分 9.1分
本书从四个方面介绍禅宗语言研究的基本知识:其一,关于本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以及20世纪以来的研究概况;其二,反思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一些从事研究的必备知识和学术规范,并提出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三,分析评点本领域中几种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介绍其采用的方法、思考和分析的模式;其四,提供与本领域研究相关参考文献,包括禅籍原典、基本研究论著目录和有助于扩大视
中国禅宗与诗歌
评分 8.5分
《中国禅宗与诗歌》探讨诗人和禅、禅僧和诗的联系,描述了在不同禅风影响下中国诗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流派诗人的风格特点,阐释以禅喻诗的各种形态及其美学内涵。 周裕锴,1954年生,成都华阳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国苏轼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韩国东方学会、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中国诗学》、人大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