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
扬之水
评分 7.3分
《〈李煦四季行乐图〉丛考》是历史典藏之“落花深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具体内容是对古代人物画的写真图一支中添加背景、以四季为别的“四景”组图之《李煦四季行乐图》进行的考证。从其类别、图式形成、名称叫响、题材兴盛与发展演变、构图要素的宏观考,到此图细部的解析与鉴赏、友朋题赞,再到对画者李煦的生平考,作者的文字细致、精到,加上与文字结合得丝丝入扣的美图,处处古风怡人。 扬之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评分 9.2分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是扬之水先生潜心研究十余年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共计约35万字,图片3000余幅,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上下)、明类型与样式(上下)、题材举例、清、纹样设计、制作工艺10章,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发展脉络,并附有详尽的索引。
曾有西风半点香
评分 8.5分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敦煌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本书内容是对佛教艺术名物的考证。鉴于以往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品名称及器物名称皆限定于汉译佛经,很多器物和艺术形式都无法与实物对应,也没有发源和流变的踪迹,所以,作者从探索佛经和佛教文献中那些孤立枯燥的名称开始,寻找并发现具体的图像,进而追寻图像从原生地到落脚点的“行走” 路线,以及在“行走”中,如何因为所经历的不同地域而一路不断
奢华之色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 “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
明式家具之前
评分 7.8分
两周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高峰,虽然一些图案的寓意我们尚不能准确把握,却总可以感到它是以温和的态度演绎自然,看取人生,其中充溢着生命的喜悦,而与人的生活特存一种亲昵的沟通。古老的样式其实始终在不断的复古和复古的创造中延续生命。后来高足坐的时代引起的家具变化自然是革命性的,但造型以及工艺制作的基本要素依然可以在古典的记忆里找到智慧之源。
评分 8.8分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终朝采蓝
评分 8.6分
收入书中的二十一题,时代从秦汉直到明清,皆是由名物研究人手,而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它以考证为底色,而用了叙事的方式,意在历史、文物与文学的结合中,使语言成为一种亲切的媒介。借助考古发现而复原的古典记忆,应有它独特的鲜明,虽然相对原初的丰厚,它只是星星点点。 扬之水,原名赵丽雅,醉心文史,博学多识。开过卡车,卖过西瓜。1986年至19
诗经别裁
评分 8.7分
本书内容体例如作者"前言"谓,兼有选与评之意:"别于公共标准之外,别存一个自己的标准";"所裁者,古人之<诗>评而尔."全书选了 <诗经>四十七篇而述,每一首下面都有注释,但和一般读本的不同之处是她总是选择她认为最妥帖的古注来注释诗中的文字,有时候在一处有多个解释,让读者自己选择合适的意义。 本书别树一帜之处在于:一,以情心去体会,二,或正面赞美,
古诗文名物新证(全二册)
《古诗文名物新证》(共2册)从具体的名物考证入手,每一次历史细节的发现,都引领作者看见一片新景致,发现一片新天地。特别是这种历史的细节,被现代考古发掘和传世的文物,历史文献、古代诗文和绘画图像等三种不同的话语和文本“三证归一”、相证如一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历史冲击力。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
脂麻通鉴
评分 8.4分
物色
评分 8.2分
本书是作者以学术随笔的形式辨证名物之作,部分文字曾先期刊发于《书城》杂志。一些古籍笺注著作中对于名物的注释,往往存在一些不准确或错误之处,扬之水以此为入口,对涉及到的一些名物进行细致的考订工作,并辅以大量图片为证。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棔柿楼集
问道录
评分 暂无
《问道录》为著名学者扬之水(赵丽雅)先生最新的一本随笔集,收录了:《绿窗下的旧风景》、《谷林先生的最后一通来书》、《今在我家》、《泗原先生》、《关于南星先生》、《尽情灯火走轻车》、《“应折柔条过千尺”——送别杨成凯》、《以“常识”打底的专深之研究——孙机先生治学散记》、《仰观与俯察》、《我与书》等作品。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原名赵丽雅。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起进入
无计花间住
评分 7.9分
《无计花间住》是一阙古诗词的恋物曲。作者扬之水擅以文史互证,承沈从文先生“名物新证”之学风,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视野。本书在诗词的“小道”世界中寻觅古人生活的场景,曲径通幽、蓦然回首处,诗中有物,物中有诗。本书收录扬之水所撰诗词随笔三十七则,为读者发掘古典诗词与日常器物背后的风俗故事、诗情画意。 2016年再版新增诗文名物考证,图片增至原来的两倍,布面精装,值得珍藏。
棔柿楼杂稿
评分 7.4分
本书是作者继十多年前风行读书界的《棔柿楼读书记》之后的一部学术著作之余的随笔集。作者被读书界称为"奇女子",所作古代名物研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读书》从事十年编辑之中更是接触了当今诸多学术精英。作者笔下的文字别具一格,且拥有众多忠实的读者。 扬之水,原名赵丽雅,醉心文史,博学多识。开过卡车,卖过西瓜。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六年担任《读书》编辑。一九九六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
香识
评分 8.3分
《香识》为京城才女扬之水的品香之作,兼论香诗与香事,分“莲花香炉和宝子”、“香合”、“两宋香炉源流”、“印香与印香炉”、“宋人的沉香”、“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琉璃瓶与蔷薇水”七篇,主题集中,考论精练,彩图丰富,香味四溢,令文人小资倾羡。
诗歌名物百例
评分 9.5分
《诗歌名物百例》收录词条一百六十余,涉及古代生活中的家具、酒器、茶事、香事、文房、佩服、内外日用、仪仗、工艺、纹样诸类,对诗歌物象的名称、用途、用法、样式、演变,等等,推源溯流,扼要阐发;与之对应的考古实物及图像,则与文字共同构成物象解读。自西周至清以来,历代诗笔所涉之物的样貌,已隐没于历史深处,本书为此提供了清晰、直观的解释。 全书内容取自扬之水多年的名物研究,作者梳理
先秦诗文史
评分 9.3分
本书是著名学者扬之水在先秦文学史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基于对先秦文本、先秦日常史和文学家经历的了解和解析,以不断回溯原文的方式讲解人类文明初开、车未同轨书未同文的先秦时代的文学脉络。 本书论及《尚书》《山海经》《楚辞》《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穆天子传》等先秦时期重要文学著作的写法和内容。既可以为大众读者普及先秦文学,又可以为学界提
中国金银器
评分 9.6分
精装典藏︱扬之水名物研究二十年力作︱器物定名并逐一详解 ︱中国首部金银器通史︱贯穿先秦至清四千年辉煌文明︱ ︱古典文学与工艺美术视角︱讲解海内外博物馆馆藏珍宝︱ ︱一场文化史意义上的考古发掘︱重临历史深处生命岁月︱ --------------------------- ----------------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时代,“唐”也成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代称”。日本正仓院,除中国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正仓院的唐代文物不同于考古出土品,均为传世品保留至今。并且文物规格很高,品相完好,其完整、精美程度是出土文物不可比拟的。因此正仓院备受日本当地及中国研究者、爱好者的关注。可以说,正仓院反映了大唐“最真实”的样子。 从2012年起,每年秋天,扬之水先生都会
中土香事原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之种种,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 至于两宋香事的兴盛发达,却是与高坐具的成熟密切相关。 其时士人的焚香,原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后世看得是风雅,而在当日,竟可以说风雅处处是平常。 元代出现线香,香
《读书》十年
评分 8.0分
《〈读书〉十年》是著名学者、名物学家扬之水1986—1996年在《读书》杂志工作期间所记日记的整理本,既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史、交往史,也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社会生活史、微观经济史。日记后增补了《友朋书札》一册,收集整理了吴小如、辛丰年、徐梵澄等27位文化名家在这一时期写给作者的158封书信,是研究当代学者治学、交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揚之水,本名趙永暉。中国社会科学院
定名与相知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新编终朝采蓝
扬之水的名物研究真正过人之处,是通过细微的体察和近乎无我的叙事,激活古代寻常物用中诗性的品质与人心中的诗意,使人们在日用常行中感受物中情的真切。当物之美与诗之美随着文化史的转变不再为今人所熟识,她为我们体会其中的深情与雅致,建构了一个个想象的基点。 本书是在《终朝采蓝》原书基础上加以调整而成,故曰“新编”。与原书相比,撤掉原书《行障于挂轴》《宋代茶角》《名刺、拜帖于拜匣》
乾隆趣味
《紫禁城》二〇一三年第一期刊发《寿考维祺—— 宁寿宫花园的长寿意境》一文,介绍了花园里养和精舍、倦勤斋和玉粹轩中的几幅通景画,其中玉粹轩明间西壁的一幅,除在这一期全幅刊出外,又于当年每一期的封面和封底分别刊载各个局部。如此频频亮相的一幅画作,对它的解读自以准确为宜,至少也要努力贴近画旨,而它正是很标准的“乾隆趣味”。 玉粹轩通景画既非为特定人物写照的行乐图,亦非以忠实写绘
《香识》汇集了作者以“宋代香事”为主题的文章9篇,涉及香具、焚香方式、制香、香料来源以及中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全书共9万字,295幅彩色图片。 ①棔柿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共十二卷。卷一《诗经名物新证》,卷二《唐宋家具寻微》,卷三《香识》,卷四《宋代花瓶》,卷五《从孩儿诗到百子图》,卷六《两宋茶事》,卷七《物中看画》,卷八《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
桑奇三塔
去岁春夏之交以及仲秋时节,分别得获赴欧洲几个博物馆和印尼爪洼婆罗浮屠参观的机会。行旅所及,在关注早期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慢慢生出看世界的感觉:一个小小的纹饰,竟可以折射出跨山越海的曲折经历。传播的因素当然有很多种:和平的,战争的;偶然的,必然的,等等。天下格局分而合、合而分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文化传递,常会演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传奇。有的可以大致勾画出经行的路径,有的却只能是若干虚线,甚至只是分散的点
《读书》十年(三)
评分 7.6分
本书是《〈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三册,记叙作者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调离《读书》编辑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另附录关于《读书》杂志的旧文两篇.最后为全三册的人名索引,收录人名一千二百个,以方便读者检索.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长在北京。初中毕业后插队,回城后为果品店司机。一九七九年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资料室。
物中看画
本书主要由“琴棋书画”图:雅与俗的交汇和分流、马和之诗经图、从《闸口盘车图》到《山溪水磨图》、物中看画、山水有情、物恋等文章集成。人各有所长,人各有所短,诚如作者所说,她自己“无论读诗还是读画,我都缺乏敏锐的文学艺术感受力,也完全没有理论的指导,所关注的只是诗中与画中的‘物’。缺乏者,自然是‘短’;关注者,勉强可以算作‘长’罢。”这本书,不啻为作者自己所短与所长的自白。 <p
《读书》十年(二)
评分 7.7分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 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