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延安
李洁非
评分 8.4分
《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内容简述的是延安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延安时代对20世纪中国文化,其重要性都超乎想象。“延安”就像一粒纽扣——系上它,20世纪的历史和文化便“旧貌换新颜”;同样,只有解开它,才能看见历史和文化的内部发生了什么。
典型文坛
《典型文坛》引“叙事”为学术方法。通过“叙事”将材料和对材料的细读、阐发加以整合,既实现了历史的还原,也规避了直接、生硬和抽象的议论,把对个人及文学史的认知寓于实感形态。书中书写了丁玲、周扬、胡风、老舍、赵树理、夏衍等十一位当代文学“典型人物”。他们身份各异,领域不同,既有作家诗人、理论批评家,也有文坛领导,构成广泛代表性。作者的解读透彻而新颖,富于创见。 李洁非,生于
古史六案
评分 暂无
中国有悠久的“良史”传统,有成熟的修史制度,中国史学可谓发达和厚重;即使这样,历史在中国也不能完全避免含混和疑难。一些貌似耳熟能详的“已知”历史,有的还属热门,声名赫赫以至妇孺皆知,然而一旦深予案究,却意外地发现:有的余音未绝,有的疑点丛丛,有的聚讼不休,有的根本是悬案。 本书涉及的六案分别是:焚书坑儒与挟书律,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失踪、下西洋、王安石变法、盐铁会议、《老子》作者及书。作者李洁非展开
文学史微观察
评分 8.3分
本书是作者最新的写作结集。他有感于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过分关注对作家作品给予何种评价上,而兴趣不在深细地考察文学史的各种情状。无论是早年以革命与否判断作家好坏,还是新时期以来从艺术成就方面鉴定作家优劣,都使得文学史成为一部“表彰册”,对于王国维所谓“一代之文学”实现得极少。因此,作者有意转换思路,撷取文学史上的几个重要关键词来展开史学描述,“一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特有问题,二欲微观和实证地进
天崩地解:黄宗羲传
评分 7.8分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坐馆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质疑帝制法权,从朝代更迭的历史教训中,生发出积极
典型年度
野哭:弘光列传
评分 8.2分
作者对短命仅一载的弘光朝感到不能放下,而想把它重新唤回于人们记忆,于是,钩故索旧,大书特书。 《黑洞》把对弘光朝的所感所思,提炼为十个问题。《野哭》则换换方式和角度,借十余位在不同侧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加呈现。被安排于书中露面的,有朱明王朝确切的末代皇帝朱由崧,有弘光枢臣和关键人物史可法,有称为“明代苏轼”的左懋第,有以兵变致南明解体的左良玉,有普遍目为南京祸根的阮大铖,有秦淮河畔苦闷的青春叛逆
龙床:明六帝纪
评分 8.6分
《龙床:明六帝纪(修订版)》为明代的六个皇帝作传。分别是:“另类”朱元璋,是独夫却不是民贼;篡位者朱棣,用一生给自己造了座假牌坊;“韦小宝”朱厚照,一个人格发育障碍的皇帝;朱厚熜,靠语言、心理控制权力的专家;朱由校,名正言顺的亡国之君;朱由检,被绑上道德战车的殉国者。 作者以大开大阖、跌宕起伏的笔墨,叙述这些皇帝平生中的典型事件与行为。从朱元璋到朱由检,六个皇帝个性奇崛,各有其独具特色的统治铁腕
黑洞
评分 9.2分
1644年4月25日清晨,崇祯缢死煤山,李自成占领紫禁城。5月22日至27日,明军吴三桂部和满清联军,与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一片石,李自成败退北京,于5月29日匆匆称帝,"是夜,焚宫殿西走。"6月7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而远隔千里,明朝福王朱由崧也于当日在南京宣布监国。6月19日,朱由崧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南北两京遂展开了最终对垒。 《黑洞:弘光纪事》将仅存一年的南明弘光朝作为对象,从
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
评分 7.4分
天国之痒
评分 8分
本书的写作基于迄今国内外太平天国研究成果,力避其中某些局限或偏颇,探析历史本来样貌,撷集上谕、奏折、情报、个人回忆录、亲历见闻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太平天国的兴衰,进而深入发掘时代精神和历史流变走向。作者李洁非见微知著,尤擅于对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精彩纷呈的解读。 本书将太平天国事件牢牢置于鸦片战争的背景之下,辨识其所预示的新与异,楬橥其所承载、演绎的“千年变局”主题,有力凸现了太
品宋录
两宋历史似浸染茶意,宜“品”亦堪“品”:非“品”不能通其款曲,惟细品方知其滋味。 宋文化与中国历史上下前后的关系,无论深度广度皆较“文艺复兴”有过无不及。 李洁非,文史学者、批评家、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学术委员、当代室主任。获有“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主要著作:《解读延安》、“典型三部曲”(《典型文坛
典型文案
这是一部描述1949年以后的三十年中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名案例的研究著作。具有非常扎实的案头功夫和探幽索微、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 1949年以后,中国当代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紧紧捆绑,制度力量非常强大,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取决于文艺政策和部署。当代文艺面对的往往不是人而是物:体制、政策、形势、运动等等。过去研究作家作品的成败,一般从其自身找原因,而在当代,必须从社会总体找原因,其
不入流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