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館叢稿初編
陈寅恪
评分 9.7分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手定的重要论文《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支愍度学说考》《论韩愈》等二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元白詩箋證稿
评分 9.2分
《元白诗笺征稿》1950年由岭南大学出版单行本。全书分《长恨歌》《琵琶引》《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新乐府》《古题乐府》六章及附论五篇,30余万字。全书以考据的形式对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笺证,旁及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对唐代文学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
金明館叢稿二編
评分 9.5分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论文与序跋等,如《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计六十余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陈寅恪集:书信集
评分 9.4分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入笔者1923—1966年间致亲朋、学者的200余件书翰,是其数十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内容涉及论学、论人、心志情感和日常生活。由此可以了解陈氏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学术探索,了解其性情与为人。这批书函对于研究20世纪学术史、研究陈寅恪均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讀書劄記三集
评分 9.3分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陈氏阅读《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时圈点的史文和批校文字,为研究中古思想史、佛教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者所应参考。
元白诗笺证稿(二版)
陈寅恪集
评分 8.5分
寒柳堂集
收录《论再生缘》、《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狐臭与胡臭》、《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等11篇文章。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
评分 9.1分
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远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该书,却没有再版,读者长时间内只能面对绝版无可奈何。随着一代对文史类读物不乏兴趣的读者的不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必读、必买、必典藏的书籍之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先生研究中国中古史的杰作,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博大处浩浩乎无涯际,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而此浩无涯际的宏观之学,全从先生精深独到的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而见大也。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评分 暂无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抗日时期撰写而成的,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陈寅恪在梳理、考证、重新诠释史料的基础上,为我们搭建了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和历史研究蓝图。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是中国中古史研究中的里程碑式著作。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
评分 5.3分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讲义及部分涉及魏晋时期历史的研究性杂稿,是一部系统的断代史之作。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及杂稿》覆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问题、新发现: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统分,陈朝是南方蛮族创立的朝代,东汉、孙吴和西晋的统治者属于同一个阶级等。 <p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评分 9.6分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
一眼千年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 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 1908 年绝美敦煌最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
《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全七册)
评分 9.0分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丛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3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
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中国中古史、唐史经典著作,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代表作,简体横排精校。 冯友兰、季羡林、顾颉刚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中古史、唐史、政治史经典著作。 ★“史学四大家”之一陈寅恪先生代表作。 ★顾颉刚、冯友兰、季羡林等著名学者推荐。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最大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中国中古史、隋唐史经典著作,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代表作,简体横排精校。冯友兰、季羡林、顾颉刚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中古史、隋唐史、制度史经典著作。 ★“史学四大家”之一陈寅恪先生代表作。 ★顾颉刚、冯友兰、季羡林等著名学者推荐。 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陈寅恪先生的贡献为最大,他撰有《隋唐制度
本书收录两部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均撰写于抗战之时。亦为忧患之书。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后书是前书的姊妹篇,讨论了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纲要,悉在此三篇之中。 陈寅恪(1890.7.3—1969.10.7),著名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诗人,为中国现代史学界集大成者,与吕思勉、陈垣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包含了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种族与文化的界定、胡化汉化的实质等问题的高标卓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本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
金明馆丛稿二编
评分 7.4分
《金明馆丛稿二编》为史家陈寅恪生前手定的重要文集,收有论文、序跋六十余篇,包括《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元代汉人译名考》《武瞾与佛教》《李唐氏族之推测》等,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著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另有多篇序、跋述及作者为人为文之旨。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
元白诗笺证稿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内容主要就是借助的元白二人的唐诗来考证唐史。《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连昌宫词一章读起来好像侦探小说,层层推理,目不暇接。艳诗及悼亡诗一章客观清爽,也是有理有据。 陈寅恪是谁?——当时的学术大神,学术大V 1.留学十几个国家没有一张文凭,却被聘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2.双目失明,却能写出
评分 6.2分
【编辑推荐】 国内首度简体横排,悉心勘对; 史学大师陈寅恪经典论文、杂文二十三篇,体量更大; 绝世名篇《论<再生缘>》,陈师晚年颂红妆,以叹兴亡; 陈先生对中医的看法,禅宗探究,唐人小说研究……涉及唐史、明清史、佛教研究等丰富论题。 【名人评价及推荐】 在中国,
本书是“以诗证史”的经典之作,对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进行笺证。以作者超人的历史眼光,旁及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文坛风气等许多问题,影响极为深远。 陈寅格,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行后就谈读於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叛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遵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
该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原乃为初治中古政治史者,读资治通鉴之参考书。分上中下三编,从统治阶级之氏族、政治党派之分野、外族盛衰三方面论述唐代政治史,是后人治中古史必读之作。
该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中古史研究之力作。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
陈寅恪自述因机缘购得钱谦益故园红豆一粒,起笺证钱柳因缘之意,实亦寄寓暮年胸怀。 在首章叙述写作缘起之外,主要运用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证了柳如是的多个曾用名及其使用期限、得名缘由;第三章勾稽了柳如是如何出入“吴江故相”周道登家,早年与诸名流的交往,着重考论其与“云间孝廉”陈子龙的相恋、分手的过程;第四章梳理了钱谦益与柳如是的交往与结合;第五章讲述钱、柳参与复明运动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逝于广州
评分 6.6分
《元白诗笺证稿》以元稹、白居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和《艳诗及悼亡诗》,以及“元白诗”中篇幅*大的《新乐府》和《古题乐府》,共六章及附论五篇,达25万字。 陈寅恪认为唐诗与作者的社会阶级及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而“元白诗”具有其他唐诗不具备的史料特点,这既与白居易与元稹所在的中唐时代有关,也与“元白诗”的内容和数量有关。作
陈寅恪文集(纪念版)
《陈寅恪文集》包含陈寅恪先生著作七书:《寒柳堂集》(收《论再生缘》等论文11篇,附《寅恪先生诗存》)、《金明馆丛稿初编》(考订、阐述我国中古时期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兼及佛道宗教、声韵学等问题,收论文20篇)、《金明馆丛稿二编》(考证我国史实和少数民族关系,探索佛经演变和佛学传播等,收集论文62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隋唐两代典章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探讨唐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