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
陈晓明
评分 7.7分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一扇门,打开来,看到的是读者自己内心的风景。当代著名学者陈晓明积十数年之功,对名篇名作一一详细解读,绘出了当代文学的天际线。《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评分 暂无
十年磨一剑,以论带史 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 以现代性的文学理论框架,在世界文学的视野、文明叙述的深厚背景中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创新的重要收获,对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学 的现代性意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视野开阔,以论带史,语言清峻犀利,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p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评分 8.2分
陈晓明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叙述了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作者以现代性视角贯穿于整个文学史考察,形成了独特的以论带史的叙述风格。本书力图阐释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激进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去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艰难的自我创造;揭示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后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
德里达的底线
评分 7.9分
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十肖然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德里达的底线》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 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评分 8.9分
无边的挑战(修订版)
评分 8.6分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经典之作 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 最早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问题 融理论思辨与审美感知为一体,捕捉当代最生动的文学品质 先锋文学30年,该修订增补版,增加两章全新附录 《无边的挑战》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
无边的挑战
深度介入文学现场 从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先锋派的桥梁著作 抽象思辨转向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著作,写作风格上更趋艺术感性与理论的结合; 从语言变革与存在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先锋派,赋予先锋派小说独特的艺术深度; 融理论与激情、诗性与思辨于一体,深度介入文学现场,对当代文学生产进行诚恳评价。 本书于先锋文学兴
陈晓明老师最看重的代表著作,北京大学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国内最早介绍解构理论和运用解构批评方法的学者之一,在解构理论研究领域久负盛名; 全面论述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对中国青年一代学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近四十年,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一直是国内文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评价和研究它的论著堪称车载斗量。在文学研究领域,德
通透之境
陈晓明老师全新选集 贴近文学现实与时代的直接对话 贴近文学现实与时代直接对话,极大增强当代文学的学科意识和主体意识; 发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通性和差异性,以及总结中国文学创造性融会的传统经验; 对当代文学思潮、现象与创作给予学理性分析,怀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书写中国文学史。 本书是作者所
后现代的现代性
现代性角度考量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早期理论贡献,锐利且独特。 从现代性角度思考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特点的理念,解决现代性的基本理论背景; 详细解读现代性如何支配中国作家个人心理秘密及其现代性叙事方式; “现代主义”研究的早期理论贡献,带着应对中国现实的无限激情,锐利且独特。 本书主题是当代理论和文学创作的转向问题,此一
不死的纯文学
新世纪初最早触及底层写作的研究文本 阐释激烈变革的创新之作 新世纪初最早触及底层写作的研究文本,寻找底层叙事的合法性、正义性和正当性; 把当代文学放置在激烈变革中阐释的创新之作,发现松懈日常性背后张力十足的变革渴望; 拓宽认知边界,以积极的文学态度在历史的发展中审视文学存在价值的立场。 本书主
小说的内与外
细读分析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 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 选择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有着鲜明的“陈氏风格”; 强调小说文本的内隐与外化应立足于文学的根本之上,揭示其中所折射的社会历史意味; 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重新梳理,彰显当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探索新的文学经验。 本书中,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直抵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 条分缕析,细致梳理文学脉象 既有中国一百多年来现代性探索的历史描述,也是对中国文学当代境遇的理论概括; 揭示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状态,直抵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极具理论穿透力; 在现代性“无法终结”的视野中观照中国文学的当下境遇,条分缕析,细致梳理文学脉象。 本书试
本书主题是当代理论和文学创作的转向问题,此一转向牵涉到当代社会从后现代转为现代性这一重大问题,而这个像是倒退的转向构成了当代学术运行推进的轨迹。与此相伴,“现代性到底是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的问题便成了本书的重要论题。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多有重合之处,但又往往针锋相对,对后者作了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评分 6.5分
中国现代的文化转型或许本来也可以像西方现代的文化展开一样,有一个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伴随始终,但在中国,转型中的现代文化一直受社会现实的紧急需要支配,社会现实并未给它以少许喘息的余地,结果是,这样一项本来是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却变成了一项大张旗鼓的现实主义运动。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把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作为一条主线,揭示出它建构与运动、激进与转折、变异与多元的整个过程,来审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
本书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进。书稿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开端,以2019为节点,简洁叙述了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思潮,文学目前重要的作家,代表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对这些文学现象,文学理论的再评论。其中,对以舒婷,多多等为代表的当代诗歌群体的梳理,对马原,莫言等作家的再评价,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评的眼光,中国当
改革开放40年文学丛书(14册)
评分 7.5分
中国时刻:40年400个难忘的瞬间(1978-2018)(套装共2册)
评分 7.1分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从十年动乱、经济濒临崩溃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闭塞到走出国门,从前工业时代到网络时代。我们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这谜一般的经济奇迹让一个个经济规律失灵,击破了一个个唱衰中国的预言。抛开枯燥的数据、高深的理论,且让我们通过一幅幅曾让我们激动的画面,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来重温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彷徨、迷惑、拼搏、创新,尽在这40年
评分 8.5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看作中国文学面对西方挑战而展开的一段历史,它并不是在世界的现代性进程之外的“他者”,但确实也有着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论域,与后现代同时代的现代性处于一种“无法终结”的状态,具体到中国,现代性尤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那种精神状态,集中了陈晓明教授近年来一直关注的主
著名作家在北大的演讲
邀请著名作家来北大演讲,是北大中文系已经持续了近两年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邀请了王蒙、莫言、余华、刘震云、苏童、李锐、阎连科、张炜、冯冀才等12位作家演讲。每次演讲,除了作为听众的学生外,还有许多学者和媒体参与。作家、学者、媒体、受众,这样一个立体的平台,共同推进和深化了对当代许多文学和文化问题的思考。该书收入了这12位作家的演讲内容,和部分现场互动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描绘了自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的变革历程,力图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去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揭示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视野开阔,以论带史而富有整体气势,语言清峻而犀利,展现
现代性的幻象
《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是作者近年写作发表的关于现代性问题的系统论文。当代学术的前卫论题从“后现代”转向“现代性”,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诡异的倒退和保守,但《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对此学术转变的现实内涵作了解答,揭示当代学术如何在更为广阔的、更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性的背景下展开学术话语运作的图谱。《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在现代性理论和中国当代
本书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变动趋势进行颇为独到的阐释,对当前“纯文学 ”面临的那些困境以及超越困境的可能性进行了深人的分析。关于当代“纯文学”被图像与媒体霸权边缘化的问题;在后现代视野中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困扰;沉重的中国本士性如何获得后现代的表达方式;以及“纯文学”写作如何在自我更新与历史开创方面寻求新的法则……等等问题,都涉猎到当代文学的一系列疑点与难点。作者不作抽象的理论表述,而是回到具体的文学
表意的焦虑
评分 8.4分
从“文革”后的历史意识,到“先锋派”的形式主义实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九十年代的“晚生代”到“时尚前卫”,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变化紧张而匆忙。本书既揭示出那些最具有活力的创新景观,也分析那些激进变革引发的矛盾和困境。作者以雄健的理论思辨,集历史宏观把握与艺术微观透视于一体,其阐释高屋建瓴而又生动精辟。在同类研究中,本书独树一帜,不愧为一次勇敢的探索和开拓
剩余的想象
本文的审美结构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三版)
本书叙述了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作者以现代性视角贯穿于整个文学史考察,形成了独特的以论带史的叙述风格。本书视野开阔,文学史意识鲜明,把握文学史主潮富有整体气势,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