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第1卷)
评分 暂无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孙烈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系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尹晓冬
评分 8.4分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讲述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最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中国文化发展史·晚清卷
罗检秋
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李雪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
中国文化发展史·宋元卷
王育济 等
中国文化发展史·明清卷
毛佩琦 主编
中国文化发展史·民国卷
郑大华 主编
中国文化发展史·先秦卷
廖名春 主编
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
黄朴民
中国文化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
韩昇 主编
中国文化发展史·隋唐卷
李岩 主编
清代大学士传稿
马子木
评分 7.6分
《清代大学士传稿(1636-1795)》为清崇德至乾隆年间(1636—1795)历任大学士、协办大学士134人之传稿,广取清代公私记载,核其真伪,订其异同,务求完备详实,不失为了解与研究清代政治的一个重要且有利之角度。 马子木,1992年出生,山东济南人,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学习与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与社会史。
制造一台大机器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明确了科技领域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2006-2010年知识创新规划中部署了“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研究”这样的重要课题,以期从重要历史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技术与创新规律,为研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启发。
汉语别史
郜元宝
评分 8.5分
《汉语别史:现代中国的语言体验》内容简介:文学史理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理论,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一般来说,文学理论是从大量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抽象出来,探讨某种文学的规律,形成其理论观念与体系,反过来指导或解释文学创作。 郜元宝,男,汉族,1966年生于安徽铜陵,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悉尼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高丽大学客座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满志敏
评分 8.8分
本书主要以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自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冷暖变化,建立近3000年以来气候冷暖的情景变化序列,尤其注重与特徵时期,如中世纪温暖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冷暖波动和趋势。历史旱涝情景,以及分区旱涝等级的校订和划分。特徵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回应机制。重要的气候灾害与社会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结论
话语与权力
但昭彬
《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的作者是但昭彬。 《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采用话语分析方法,将三文(即文献、文本、文化)研究有机结合与融通,运用话语权理论,从话语权与教育宗旨的关系、官方话语权的独占、官民话语权的互动、民间话语权的拓展、官方话语权的重掌、官民话语权的衡称等方面,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宗旨的发展与流变,总结提
中国运河文化史
安作璋
评分 7.8分
中国运河文化史,ISBN:9787532834518,作者:安作璋主编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李杨
评分 9.0分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
张大庆
评分 7.3分
张大庆,男,1959年9月生,湖北沙市人,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医学与哲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医学社会史、医学思想史、生命伦理学史、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等。
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
胡宗刚
静生生物调查所是民国时期我国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机构,由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为纪念范静生先生而设立,属民间性质。《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据,忠实地记述了该所自1928年创办至1950年终结的20余年的历史,以及由该所与江西省农业院合办的庐山森林植物园、与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与中央工业试验所合办的四川乐山木材试验馆等机构的始末,从中可悉中国近现代第一批
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
罗桂环
评分 7.9分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根据近年来笔者所见的一些资料,介绍了从明晚期葡萄牙人由海上来到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段时期,西方各国对我国生物的考察、收集和研究的情况。阐述了他们的研究活动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记述了这段时期西方各国在我国引种各类动植物的有关史实;展示了西方对我国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的中心,以及他们称之为“园林之母”和“重要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地质学与民国社会
张九辰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张柏春
评分 8.0分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对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做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包括影响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若干外交问题、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科技援助中的技术转移、高等技术教育援助中的技术转移、苏联专家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苏联援华的中断及中方的自力更生措施、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张柏春(1960-),科学技术史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德国马普学会
转折的时代
贺桂梅
评分 8.6分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5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2曾在日本神户大学担任特任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同时进行当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现状文化批评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著有《“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思想中国:批判的当
1942
李书磊
1942走向民间,ISBN:9787532824823,作者:李书磊著
晋书辞典
刘乃和
本书收录《晋书》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代、民族、职官、著作、典章、制度、名物、天文、历算、音乐、科技、动物、植物、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等名词术语以及疑难语词共约2400多条。
耕耘者言
秦晖
本书讲述秦晖的治学经历,研究方向的转变,对农民学的意志。他的论述当中时空性很强,对很多问题的假设都可以很好的论证,农民是在宗法社会下的一个群体,所以他是有他的一种自然经济的运作体系,而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就摆脱了这种宗法的影响。 《耕耘者言》通过对前苏联历史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对于计划经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提出了“命令经济”和“计划经济”划分,还有“宗法农
1928:革命文学
旷新年
评分 7.5分
本书试图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描述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内容包括:1928年的文学生产、中国新文学的裂变、革命的浪漫谛克等。
儿童的道德判断
[瑞士]让.皮亚杰
评分 8.7分
1.儿童对规则的态度 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有一种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的行动的准则,否则的话,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皮亚杰明确地指出,我们在分析儿童的行为时,必须善于把只是以规则为满足的行为和包含有义务的意识的行为区分开来。因此,义务的意识(有时也称之为义务感)是皮亚杰用来标志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