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则
施爱东
评分 8.5分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最优结果。<
中国龙的发明
评分 8.4分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
金庸江湖手册
评分 7.5分
《金庸江湖手册》讲述了黄药师凭什么爱上梅超风?段誉慕容复,谁与王语嫣的速配指数高?弃青青就阿九,金庸终于给了袁承志从心选择的权力。韦小宝艳福门之争,金庸对流氓哲学的新批判。每一个成功的傻女婿背后都有一个巧媳妇。多情男子的独门泡妞秘笈。小白脸们先赢情场、后失职场、再失情场的“情爱三部曲”。天下淫妇处处有,英雄为何总拿自己嫂子开刀?放屁高墙上,为何墙不倒?江湖世界的交情哲学。忽悠与反忽悠。阳光少
故事的无稽法则
评分 暂无
那些流行了很久的传说、讲了无数遍的故事, 古老而离奇,荒诞不经又让人难忘, 故事的结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为什么传说到了此地就与别处有所不同? 是什么样的口耳相传塑造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当我们再一次聆听那些古老的歌谣与传说, 跟随作者深入街巷与田野,
故事机变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更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 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
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
评分 9.3分
本书涉及八个悖论式文化议题:学术研究与民俗生活之间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评与地方经济诉求之间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与独占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民间文化遗产的共享性理念与私有化诉求之间的矛盾,民俗学科的自然成长与运动式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术求真与大众传媒眼球效应之间的矛盾,城镇化变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间转换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迷失之间的矛盾,求仙问道与世俗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是立足于民俗学
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
评分 8.2分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中“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万能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三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这本《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施爱东,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
倡立一门新学科
评分 7.8分
本书以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发展、中落的早期历史为中心,着重讨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倡立与学术转型,及其派生的宣传策略、学术论争,以及人事纠纷。 早期民俗学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但最终还是因学术论争、人事矛盾而分道扬镳。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侣建、学术转型、以及中道没落,涉及胡适、鲁迅、周作人、顾颉刚、
点评金庸之性情中人
本书剖析金庸笔下男男女女的感情生活及其心路历程,使读者对金庸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有所启发。 施爱东,1968年生于江西,1989年获中山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讲《民间文学》、《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现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写作教研室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候选人。2001年开始为写作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