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谁的历史
鲁西奇
评分 暂无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历史学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章,分为“思考”“评论”“讲谈”三组,围绕历史进程与历史学研究的关键词——人、空间与时间,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文章涉猎广泛的主题,总体上是以历史上的“人”为中心,将历史看作生命的体现,叙述并分析了历史过程的六个方面:生存—生计—经济、交往—关系—社会、控制—权力—政治、求知—学术—思想、死亡—仪式—宗教、不从(抗拒)—革命或改良—进步等,既有理性的分析,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
评分 8.5分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ISBN:9787307042728,作者:鲁西奇,潘晟著 鲁西奇,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已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纯粹的学者 :王国维》(
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
评分 8.3分
喜,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他生在秦始皇时代,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比秦始皇早死七年。他和秦始皇是同代人,从人到民,继而成为楚国故地的基层小吏。他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他的家族平稳地延续到了汉朝,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还略有提高。 作者把零星的材料串连起来,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并在遥远、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凭借他
何草不黄
*内容简介 全书分五章,讲述了汉书的成立及其本原、成功的天子与失意的皇帝、霸王道的治理实践、侠客与儒生的世界、汉代农民的生活与社会。第一章,讲历史叙述的本原,探讨当时的人对于历史事实的认识。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也是客观;历史叙述则是主观的、复数的。第二章,讲皇帝,力图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叙述,将神秘的天子拉下神坛,还原为普通的人,进而探讨皇帝的“人性”。第三章,主要讲汉代的官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评分 7.8分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从空间视野观察中国历史,重新诠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部独辟蹊径的史学著作,深具批判视野与人文关怀 *内容简介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
空间·制度·社会
评分 8.4分
“封”“疆”“界”的含义为何? 古人对先秦越国的认识来自何处? 秦朝县廷如何运作,其统治下的人民有何种身份? 古代早期的庶民怎样普遍获得姓氏? ……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之作。在偏离南方的整体考察中,发现南方。 我反思“南方脉络”的提法及相关研究理路,逐步明晰了“追
一堂二内
评分 6.3分
本书作为深描丛书的其中一本,是在作者“中国乡村史”“历史村落地理”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在前人有关中国传统民户住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古代平民(普通民户)住宅的建筑、用地、形制、基本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特别是平民住宅的基本形式“一堂二内”(一宇二内、一明二暗)与院落的形成、演变,着意观察平民住宅的区域差异与贫富差别,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平民百姓住宅的基本形式、居住条件及其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评分 8.0分
王朝国家乡村政权的“合法性”在原则上来自国家对土地与民众的占有和控制,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萧公权先生说:“在中国的集权独裁主义的帝制体系中,统治者对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可以行使无限的权力,并决心行使这种权力。”虽然事实上无法做到,但将国家权力施展于帝国统治的全部土地和所有臣民,一直是历代王朝奉行不移的统治理念与政治目标。为此,历代王朝均程度不同地致力于乡里制度的实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修订本)
通过对历史时期汉水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面貌的重建及其演变过程的考察,探讨历史地理区域的生成、演变及其导因,分析区域的开发进程、内部结构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同时,摸索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将历史文献分析、地理学田野考察方法以及人类学思想观念相结合,从地出发,站在人的立场上,观察并分析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与地理面貌的演变。 鲁西奇,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
汉中三堰
评分 7.6分
本书利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了重要结论。 鲁西奇,1965年生
城墙内外
评分 9.0分
本书全面考述汉魏六朝、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汉水流域治所城市(及部分非治所聚落)的建城过程、城郭规模与形态、城郭内外之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划,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汉魏六朝时期从散居向聚居的演变以及城居与村居的对立、唐宋时期特别是唐代地方城市中里坊制之实施情形及其实质、明清时期治所城市城墙内外街区的功能分划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之认识的观点
白话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村、吴调侯两人为当时的学童和其他读书人编纂的一部启蒙读物。最初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后来多次重印,流传很广,影响非常大,是清代以业最著名的古文选本。 本书共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22篇古文。编者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古文中的精华,所以用吴国公子季札观赏乐舞(韶箾)时发生的赞词“观止矣”来命名这部书。 本书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