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杨天宏
评分 9.0分
本书旨在厘清民国政制演绎的大致脉络,从国家政制建设与实际政治运作的层面,展示民初西方取向的政制建设及实践概貌。内容关乎制度建设者有约法制定、政党建设及国会内阁诸端;关乎政治实际运作者有段祺瑞执政府对北洋势力的整合,地方意识的兴起及中国政治的区域化,以及晚清以来变幻反复的文武关系等。对于这些民国政制史上的重大问题,本书作者作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和严谨深入的学术及思想诠释。列强及被视为“赤色帝国主义
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评分 7.5分
《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内容简介:中国自戊戌变法起,主动对外开放了大批口岸,这些口岸被称作"自开商埠",它是中国通商口岸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戊戌之后三十余年,自开商埠逐渐取代条约口岸,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如何从深藏固锁发展到主动开埠通商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口岸被开辟出来,自开商埠是如何建设的,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条约口岸,开放之后其对外贸易状况如何,口岸
法政纠结
评分 暂无
“罗文干案”是发生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大案”“要案”,当时政府众议院的正副议长向大总统举报时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在“奥国借款”事件中受贿。由于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华币,同时牵涉多名政府高官,该案史无前例地同时激起政潮、学潮、法潮,堪称近代中国“级别”最高且最具影响的刑事案件之一,其复杂性超乎想象。作者从这一案件的告诉与审断着手,通过事实论述与逻辑梳理,从告诉程序合法性辩证、案件审断与事实原委、影响
革故鼎新
评分 8.4分
中华民国前15年北洋政府时代是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 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最为黑暗、最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
心通意会
评分 8.9分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史学有着数千年的学术积淀,作为现代学科,历史学的发展也已远逾百年。近百年来,新的理论方法层出不穷,研究者目迷五色,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死守旧法,崇尚实证,未必合宜。“史无定法”,本书作者整理了自己多年来有关史学理论的研究,在认同“实证”价值的前提下,总结了许多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本书涉及的领域与研究范围较宽,将不同知识领域的文章编排在同一本书中,可以引起更多读
日薄虞渊
《淮南子·天文训》云:“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曰:“《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虞渊”即古人想象中的日落之所,故典籍中常将“日薄虞渊”解释为接近衰亡。北洋时期正处于这种夕阳西下、将沉未沉的境况。此时的中国,皖、直、奉系军政集团相继 秉政,“北洋”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一些前所未见的新气象也有所展现,虽前景黯淡,却也偶见落日余晖。“军阀”秉政的十二年,传统中国
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 (增订版)
评分 8.1分
【编辑推荐】 学术界一直热衷于谈论中国的近代转型,既为转型,免不了除旧布新。是否“传统”即意味被摒弃的“旧”,“近代”则是解决之道的“新”,“近代”与“传统”一定截然对立?是否“近代的”一定等于“西方的”?作者通过十余篇论文,拨开历史的迷云,在史实的厘清中,也论述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本书囊括从咸同时期到民国时期,涉及太平天国、科举制度、近代军阀、对
救赎与自救
这部论著专门研究中华基督教总会在抗战期间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这一运动虽仅局限于川西、西康两地,时间也只维持了不长的16年,但对于抗日、对于边疆建设都有相当典范的意义,在当年颇受关注,对中国的基督教会如何服务社会、进行本色化改造,对川西、西康两地的农牧医教建设,影响尤其深远。由于国内档案和耶鲁大学神学院相关档案的发现,使这一专题的深入拓展成为可能。本书以战争和政制转型作为历史背景研究中华基
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
评分 7.7分
这是一部关于1922年年非基督教运动研究的理论专著,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以来,随着进化论及科学、哲学的问世,一场以人文主义为宗旨的批判宗教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