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苏力
评分 暂无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
是非与曲直
评分 8.6分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极具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
波斯纳及其他
评分 8.7分
本书曾于2004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目前市场上早已绝版。此次作者此次经过修订后再版。 理查德.波斯纳是当代美国最具声望的法学家之一,创作了大量颇富创见的作品,其中不少已在我国翻译出版,深刻影响了法律学术界甚至实务界。而苏力教授是将波斯纳的学说与思想引介给国人的始作俑者。他组织翻译了多部波斯纳的代表性著作,堪称国内研究波斯纳学术观点的权威。 本书收录了苏力教授翻译的多部波斯纳作品的译序或译后记
法律与文学
著名法学家朱苏力的代表作。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意味着,本书的基本追求不是运用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学材料来印证法律的历史,也不是运用文学材料来注释甚或宣传某些当代的法律理念,而是力求在由文学文本构建的具体语境中以及构建这些文本的历史语境中冷静地考察法律的,特别是中国法律的一些可能具有一般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送法下乡
评分 9.1分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各章(有关方法的第十二章除外)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或以改变了的方式仍然存在;有的有所改善,有的则更尖锐了;并且不限于基层法院,甚至不限于中国的中西部或农村地区;当年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中国问题和经验为基础的分析和理论追求,至今或许仍然前沿,特别是面对概念法学和教义法学的泛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送法下乡:中国基层
道路通向城市
评分 8.1分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作者以凡尔哈伦的这句诗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隐喻,同时也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背景和基本制约。 以开放的学术视野,融和了多学科的知识,作者从制度的角度切人,集中讨论了处于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中国的一些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制度化、习惯在立法中的地位、最高法院在宪政结构中的位置、法官遴选以及其他一系列司法改革的问题;作者试图通过细致的理论
批评与自恋
评分 7.7分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书评?如何更透彻的理解苏力老师的法学理念和精神?你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答案。不仅如此,徜徉在大师的思想海洋里,感受到的就不只是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海水浸润着你的神经、你的大脑…… 素净的封面,淡雅的目录,苏力老师以他一贯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批评文风,让人觉得汗颜的同时更让人深思。全书主要分为
法律书评(第一辑)
评分 8.3分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评分 8.8分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本书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本书为第四版。 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
大国宪制
评分 7.5分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
走不出的风景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是作者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因为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这些致辞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以及毕业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并且从苏力开始,引发了一系列大学院校长们的清新致辞风气,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根叔”。在书中,苏力还专门写
大国宪制(修订版)
历史中国何以在诞生之初即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在制度层面如何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通过历史中国的宪制实践,我们是否可以揭示一般宪制可能或必须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反思?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
评分 9.2分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基层(特别是农村)司法制度,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背景下,置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从司法制度、司法知识与技术、法官与法律人、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苏力教授汲取社会人类学、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成果、思想和方法,细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司法实践、司法制度设计及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力求发现只
评分 7.4分
本书是苏力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苏力的致辞还引领了一股清新致辞的风气,从苏力开始,一系列大学校长、院长的清新致辞纷纷涌现。在书中,苏力还专门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阐述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这对于教育
法律书评(13)
"本书分为专题研讨、本土墨香、异域书品三个栏目,其中专题研讨栏目收集了六位学者对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权法之经济分析:所有权》一书的讨论和评价,在法律经济学领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本土墨香、异域书品两个栏目则分别汇集了我国学者对国内外近十本法学各领域的著作的优秀书评,观点客观新颖,引发读者共鸣和深思。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有对前沿法学理论的热烈讨论,也有对法律史的
批评与自恋(增订本)
评分 8.0分
本书曾于2004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作者此次大幅增订约2/5的内容。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逮谁批谁”,主要收录了作者为部分书籍写的书评,文辞犀利,逮谁批谁,既把握好了批评的分寸,又用心透彻的理解了原作者的思路,充分凸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学术批评的目的。 第二部分“不务正业”, 反映了作者对法律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注与思索,此外还涉及学术批评和西学中译等制度问题。 第三部分“敝帚自珍
法律书评(第6辑)
《法律书评》是面向全国的学术批评类刊物,由北大法学院的苏力教授担任主编,旨在弘扬和鼓励中国法学界的学术批评。《法律书评(第6辑)》为第6辑,设“深度解读”、“本土墨香”、“异域书品”、“第一本书”、“名师典藏”、“书香早识”等栏目。
法律书评(第5辑)
《法律书评》是关于研究法律方面文化的期刊,具体收录了:《民主时代如何认识大共和国代议制方案?——托克维尔与联邦党人的对话》、《中国乡村的法秩序》、《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国农村》、《从边缘处发掘真实世界的隐秘》等文章。
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这种关切表现为,首先,我试图从理论逻辑上阐明——而不是传统的“讽喻”或暗示或影射——这些问题对于今天中国法律与秩序之建构形成的相关性;其次,在
法律书评(第4辑)
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律著作的研究专著,全书分为卷首语、深度解读、本土墨香、异域书品、其人其书、第一本书、名师典藏、译事评点、书香早识几个部分,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问题的独到理论,适合法律研究者。
法律书评(14)为法学界保留一块严肃的学术批评的阵地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天元讲席教授苏力先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