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帝国
许宏
评分 8.6分
从二里头到二里岗,再到殷墟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数百年间中原王朝文明的兴替流变。《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以全球文明史的视角,突破成说,从二里头文明晚期讲起,再从早商城市到王畿布局,从帝国中央到周边辐射,剖析既往商文化建构,重新解读二里岗文明,再构广域王权国家体,进而形成“二里岗早期帝国”说。 许宏,1963年7月出生,辽宁盖州人,博士。师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
最早的中国
评分 8.2分
《最早的中国》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迹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
翻开无字地书,解读早期中国 考古队长亲历记,讲述考古工作的迷人与艰辛 (“中国”二字由何而来?最早的中国诞生于何处?华夏第一王都在哪里?二里头遗址和文献中记载的夏朝是何关系?考古队长许宏的二里头遗址发掘亲历记,讲述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分享考古的乐趣和艰辛,解读三千多年前东亚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诞生的故事,一览中国早期文明的恢弘壮阔及其辐射和影响
何以中国
评分 8.3分
公元前2000 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 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 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 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p
溯源中国
评分 8.1分
中原文明是如何崛起的? 约公元前3500年后的千年时间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许多地区还邦国林立。那是个“满天星斗”的时代。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二里头文明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最终崛起,开启了王朝文明的新时代。 尧舜禹到底存不存在? 尧舜禹时代在考古学上并非无迹可寻。晋南临汾发现的陶寺文化礼器丰富,社会结构复杂。
考古中国
评分 8.0分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
中国通史大师课(全3册)
评分 8.9分
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最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最高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完全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评分 7.6分
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 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有人说,“大都无城”的说法,具有相当的颠覆性。但读了这本小书,读者朋友们就可以知道,这并非标新立异之说,只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而已。 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是我最想与读者诸君共勉的。 —— 许 宏
东亚青铜潮
评分 7.4分
【编辑推荐】 青铜器为何在早期中国具有重要地位?青铜冶铸技术最早在哪里发现,传播路径是怎样的?青铜礼器为何是文明的标志?青铜文明为什么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是极其重要的概念?青铜铸造技术在文明进程中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本书梳理龙山时代晚期到商代前期的考古材料,为大家讲述青铜如何在中国发现,并对后世礼乐中国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解读早期中国”系列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
初心如磐 赓续前行
评分 暂无
本文集收录了老、中、青三代上外俄语人的精品学术论文,历史地反映了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内容涵盖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语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等。
聊聊考古那些事儿
考古人员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常常灰头土脸,偶尔惊天动地。 考古队员们编了顺口溜自我调侃:“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原来是文物调查勘探的。” 考古人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学就是一门关于垃圾的学问。我们的发掘对象往往是废墟和垃圾堆,但是我们能从其中探出许多宝物来。 考古有啥用? 人的历史至少有两三
三星堆之惑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
解读早期中国(全四册)
“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当时的真相,却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著。”许宏用前半句道尽考古中的无奈,但用后半句说出考古人的坚持。从第一部写给公众的《最早的中国》开始,到《东亚青铜潮》,许宏用四部小书来“解读早期中国”。 本函收录的四本书,都有单行本,此次成套,旨在对“解读早期中国”这个重要的写作理念和话题的总结、纪念。许宏特意写给读者们的一段话,正是对本书特色和写作视角的概括
焦点二里头
开启一段寻“夏”觅商之旅。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99—2019担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文明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著有《先秦城邑考古》和“解读早期中国”系列丛书(《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等。
踏墟寻城
本书收录作者十余篇解读早期中国“城”的论文随笔,其中既有关于古代城市考古的学史回顾,十分细致严谨,亦有从考古材料出发对城市轨迹的探索和解析,良多见地和思考。本书配有多幅考古城址图,可谓图文并茂。在“踏墟寻城”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城邑、城市遗址的特质进行揭示,处处彰显着学术精神上的坚守:“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宏,1963年生,中国
发现与推理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
先秦城邑考古
评分 9.9分
20余年积淀思考 30万字到近百万字“升级” 70余年考古史梳理 400幅精绘插图 1000余座城邑全记录 5000余条文献存目 7000年城邑演变脉络大扫描 请看许宏先生新著 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