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第二部
[德]歌德
评分 8.5分
《浮士德》第二部主体作于1825至1831年间。第二部是歌德76至82岁间的创作,浓缩了其毕生实践和思考。第二部上演“大世界”,即公共领域事物,涉及广泛,政体形式、经济金融、学院学术、历史更迭、军事作战、围海造陆、海外劫掠等,被悉数搬上舞台,囊括歌德时代乃至整个近代史上,德国和欧洲的重要事件。且人类社会景象,又与其时自然科学类比映照,如以火成说、地震、地质地貌学原理比照革命;以炼金术古法杂糅
浮士德
评分 9.6分
本书是在爬梳《浮士德》百年汉译各译本(大陆九个,台湾一个)基础上的一次新译新解,对郭沫若、绿原等译本有借鉴、有纠谬、有补漏,是对全书和全剧情节予以解说的解读本。 译解者在其18万字的60个题解、626个注释中,首次援引了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近70条对《浮士德》的解读,由此可以知晓《浮士德》为什么是“绝对哲学悲剧”,为什么是辩证法的形象教科书,为什么是未来“自由的、人的世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评分 暂无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教育小说尽管内涵丰富、深刻,对艺术问题的探讨深入、细致、详尽,读起来却并不枯燥、乏味,不,相反倒是十分引人入胜的,这在以思想深邃见长的德语长篇小说中可以讲颇为少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歌德在这部作品中非常讲究艺术性,是因为深刻的思想往往直接而自然地融入了生动的故事情节中。 在歌德的所有小说里,《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结构是少有地严谨,情节是
歌德思想小品
评分 7.8分
歌德不只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只不过他陈述事物的方式并非逻辑推理和思辨,而是文学家的形象思维,仰仗的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本书由著名的歌德研究者、翻译家杨武能先生翻译、选编、解说。全书汇集了歌德有关爱情、人生、宗教、社会、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深邃思想,全面展现了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为我们带来了文学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本书值得
原浮士德
评分 8.6分
《原浮士德》形成于一七六八年至一七七五年间,系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一稿,彼时歌德年仅二十余岁。歌德去世后半个多世纪,在魏玛宫廷女官路易丝•封•戈希豪森(Luise von Göchhausen)的遗物中,埃利希•施密特(Erich Schmidt)发现了一本九十四页没有标题的四开本笔记本,里面有一部《浮士德》的誊写稿,经确认是歌德《浮士德》的早期版本。这部流传下来的《浮士德》早期作品后
歌德耗时近六十载创作的史诗巨著,世界文学中具永恒魅力的不朽经典,一部时代精神与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樊修章传奇译本+德拉克洛瓦经典插图! 【内容简介】 《浮士德》是歌德至为重要和知名的代表作,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耗时近六十年,涵盖了歌德整个文学生涯,同时也是德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有着世界性的影响,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并称欧
亲和力
在歌德晚年的创作中,小说占有重要地位,《亲和力》(1809) 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1—1829)这两部小说都是歌德的代表作,德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歌德曾多次在多地提到,《亲和力》是他最好的小说。小说的故事围绕夏洛蒂、爱德华和上尉和奥狄莉四人展开。夏洛蒂和爱德华是一对夫妻,他们过着平静和谐的生活,但自从上尉和奥狄莉先后来到他们的庄园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本
《亲和力》被称为《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姊妹篇”。在本书中,一对情侣——爱德华与夏绿蒂历尽波折,人到中年终成眷属,在乡间过着宁静而和谐的生活。直至丈夫的朋友奥托上尉以及妻子年轻、美丽的养女奥蒂莉的到来,四个人之间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并由此生出了激情、痛苦,以及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不幸。这难道真是小说中的所谓“亲和力”使然?“亲和力”又是如何产生并有着怎样的力量?匠心独运的细节安排,逻辑谨
浮士德(上下册)
《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所作,它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宇的凯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里的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本书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形式上更是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希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情节十分简单:主人公维特爱上了少女绿蒂,但绿蒂已与另一青年订婚,情感要求他爱,理智不允许他爱,在万般无奈的痛苦中,维特选择了自杀之路。这部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歌德的人生体验。本书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阶层的青年,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但周围的社会却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势利傲慢的贵族,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