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水流
黄道炫
评分 暂无
1937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奇迹般的发展道路」:由刚刚结束长征、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的贫弱力量,迅速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不唯如此,这一时期由特定历史现实所锻造的党的特性,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持续对这个政党、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书将对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分析和对党员个体的观察结合起来,为中共政治文化的形成和革命体系的缔造提供了「最详密
有法无天
苏基朗
在西力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发生各种翻天覆地的巨变,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体系,自无例外。中国法学界一方面继受西方权利为本的宪法主义,另一方面又对当时席卷西方的社会达尔文思潮趋之若鹜。权利为本的宪法主义和弱肉强食的「天演论」,不啻两套南辕北辙的价值系统,两者却在中国汇流,并塑造了南京政府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基调。 本书从比较法律思想史的进路,聚焦20世纪前期日本、美国、中国三位
长辈的故事
熊景明
作者 目录 试读 序 评论 (0) 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 《长辈的故事》是一部家族记忆史,它透过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西南边陲城市昆明自民国至共和国近百年间的政治风云和新旧冲突,以及革命风暴对一个大家庭的深刻影响,细腻地描绘了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在新生
洋人汉话
周質平 編
评分 7.8分
学好一个外语,精通一个外文,需要一点“痴”,需要一点“陶醉”。学习任何东西,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欲罢不能了。 “汉语热”在近二十年成了美国外语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汉语汉字成了外国人瞭解中国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什么当今从事中国研究或在中国经商、工作的外国人需要学中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于2016年举办了一个国际研讨会,主题为“中文如何改变了我的一生和事业”。本书收录了是次研讨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
和文凯
评分 8.4分
何为现代财政国家?要具备怎样的要素,或是要避免哪些陷阱,才能向现代财政国家迈进?为什么现代财政国家在英国和日本出现,而中国却没有呢? 本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研究英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财政制度的发展变迁。回答了以上的问题。 作者选择三个时段的制度发展案例来进行比较历史分析:1642年至1752年的英国,1868年至1895年的日本,以及1851年至
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劳工
陳峰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市場經濟改革,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勞動關係,同時也再造了中國的工人階級。這個過程充滿衝突和爭議,無論是國企工人下崗,還是私營、外資企業農民工對資方的不滿,都引發了各種形式的抗爭。國家如何應對勞工問題挑戰?工人運動為何一直脆弱、無序、無組織? 本書透過理論和案例分析,從制度安排、爭議處理和工人行動三個方面,探討國家體制如何決定了勞資關係格局、互動方式和力量
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江紹祺
本書是第一本以「性公民權」的視角,分析當代華人社會與全球文化下,華人男同志在身份、慾望與性別氣質方面的社會學著作,其核心材料是作者1996 至 2008 年間進行的大規模民族誌實地考察,當中包括九十個來自香港、倫敦與中國大陸的生命故事。本書主張,浮現於三地的男同志身份—無論是奉行耀眼消費主義的香港memba、大陸都巿的同志與money boy,抑或是倫敦的女性化金童—均受到全球與在地酷兒文化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葛兆光
评分 9.3分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
中國學習蘇聯
白思鼎
评分 7.5分
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1949年後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盤蘇聯化運動。本書由全球研究中蘇關係史的最頂級學者合力完成,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重要、最全面的研究,幾乎覆蓋該題材的所有方面。
毛澤東傳
鲁林
這本書不僅富有細節,而且可信、準確且中立。它試圖理解毛,探討他的動機,並得出客觀的結論。作者的判斷謹慎且很有說服力。 畢仰高(Lucien Bianco,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 1966年7月8日,毛澤東寫信給他的妻子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正如他在信中所說,老虎是「山中之王」,擁有絕對權力,雄武勇猛而殘暴;猴子則靈敏
1943
周錫瑞
评分 8.5分
在宏大的中國歷史敍述裏,1943這一年通常都被忽略,注意力都在一些關鍵時刻上,如1911年滿清皇朝結束、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或1949年共產黨革命成功。但如果我們聚焦在一個沒那麼戲劇性的年份,將會有甚麼得着?1943年,二戰正如火如荼、同盟國宣布退出不平等條約、蔣介石寫下中國的命運,在開羅與羅斯福和邱吉爾會面、宋美齡到美國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訪問。從西北省份新彊到南方走私貨物集散地廣州灣
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
志賀市子
评分 8.3分
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
報人報國
李金铨 编
评分 8.6分
面對「媒介黨國化」和「媒介商業化」排山倒海之勢,中國報刊的「文人論政」有何時代意義? 本書以「結繩記事」的方法,選取中國新聞史上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關鍵節點,串起一部曲折而複雜的中國新聞史。以這樣的方式進入歷史,既觸碰了交錯生動的人與事,深入探究其間的文化肌理,又提供了新聞史脈絡的整體圖景。本書兼收史學、傳播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試圖打破學科壁壘
再造的祖先
馬健雄
1950年代,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改稱為「拉祜族」。然而,被改變的不只是名字,其族群的身份和歷史也被重新改寫: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並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替換成一個虛構的,從青海而來且與漢人友好共處的「拉祜族」。 拉祜身份替換的例子獨特且意味深長,其背後是知識在國家權力的籠罩下層層扭曲的過程:為配合國家的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刘青峰编
本书是92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同名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也是以民族主义研究为专题的第一本中文论集。 本论文集分四部分,民族主义理念与比较观;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从传统到现代;近代思潮与人物。
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
刘青峰
本書是2001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一,十八篇論文大致按時間先後排列,勾勒出明清到二十世紀上半葉自由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思想演變的歷史脈絡。 本論文集分四部分:(1)近代傳統,中西價值;(2)文化交融,自由理念;(3)五四思想,探索實踐;(4)政治理想,認同困境等。 本書集中研究和反思中國自由主
蘇聯流亡記
雷光漢
评分 8.2分
這是一部史料價值極高的回憶錄。作者是一位躲避文革中「一打三反運動」的鎮壓,於1970年從新疆外逃到蘇聯的中國知識份子。內容涉及其被KGB(克格勃)長期監控,試圖逃往伊朗,被抓回後流放到南西伯利亞的國際囚犯農場,經歷中蘇關係解凍的1980年代和蘇聯解體的1990年代初等傳奇經歷,展現了一位外國流亡者眼中的中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