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书写
戴锦华
评分 8.6分
勾勒当代中国文化地形图,冲破文化镜城的种种幻象。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经典代表作。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显这隐形字样,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当代文化的地形图,并拒绝陷落于90年代的文化镜城之中,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必然选择。本书对盛行于90年代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雾中风景
评分 8.9分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的必读经典 论述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扛鼎之作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
昨日之岛
评分 8.4分
发现电影的魅力,呈现文化的症候,戴锦华文章精选结集,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来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经典电影十八讲
《经典电影十八讲》为独角兽公开课之“北大课堂”的第二本。本书源自一座难求,被誉为“北大最受欢迎女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从17位导演和数十部经典电影作品切入,从五个角度展示影片精读的基本方法和解读策略,讲述电影语言语法的应用,同时通过解读实践引导读者学习当代电影理论的捷径。本书在深入剖析电影文本的基础上,直面影片所隐含的文化中关于“情感结构”等问题,尝试处理“情感结构”中种
《简·爱》的光影转世
评分 8.8分
自文学诞生之日起,纸上文本便与说唱、戏剧等等现实搬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近现代电影电视艺术的产生,更是将这种跨媒体的文化实践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欧洲经典文学名著历来是影视作品改编的不竭源泉,很多电影本身也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于是,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的跨媒介生产,并由此观察背后彰显的社会与文化,理解内中蕴藏的历史和政治,便成为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的饶有趣味的议题
镜与世俗神话
评分 8.5分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
电影批评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印痕
评分 9.0分
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1978年-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1993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93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2001年3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
犹在镜中
评分 8.7分
这是北京大学女教授戴锦华在美洲、欧洲以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名牌大学访学的过程中撰写的一部思想新著。书中既有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也有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重新审视,还有对文化学、电影学、和自我内心的不断追问。其体裁虽采用名人访谈的形式,但她显得更灵活。其话话显得更有“平民”意味。用她的一些学生的话说,她不但具有一种观照“平民”的文化精神。还拥有一种拯救妇女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她在国内外。尤其是在北
镜城突围
评分 9.6分
涉渡之舟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
返归未来
电影理论与批评
电影理论与批评,ISBN:9787301116319,作者:戴锦华 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
蒙面骑士
副司令马科斯,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运动——萨帕塔运动的领袖,人称 “格瓦拉第二”。 本书是由马科斯的公报、信函集结而成,是全球“第一场后现代革命” 的重要记录。其行文具有极为典型的后现代文体,睿智和幽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萨拉马戈都盛赞马科斯的文字。本书特别选编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马科斯的对话录,以及萨拉马戈的文章及刊登在欧美重要报刊上的专论。
捡拾足迹:电影课堂与激变世界
后冷战时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对此人们各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以怀旧之情沉湎在乡愁和历史之中,有的以对抗的姿态凝视着新的苦难。电影如何呈现、揭示、批判这个激变的世界呢?戴锦华教授的这本《捡拾足迹》通过对影片的深刻解读,展示了光影世界怎样关注、讨论人们的生活与情感议题,同时记录了自己学术研究历程中的一段思想转型之旅。本书一共解读了四部影片:《天使爱美丽》《打开心门向蓝
未名之匙
评分 9.4分
雾中风景,似乎是二十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恰当的象喻……时阴时雨,间或有若干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巨大的希望所鼓舞,又为现实困厄所制约;在绵长的期待、躁动中失陷复崛起;在“后现代”的表述中遭遇着前工业社会的现实。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是一部电影文化研究专著,收集了作者1987年以来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论文17篇。这些论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利用崭新的理论资
苍凉与诗意
评分 暂无
本丛书从多种学术研究路径出发,展开“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研究。”本卷汇集了著名作家迟子建和著名批评家戴锦华2016年秋在华中科技大学驻校活动的成果。全书分讲座、对话、论坛和研究评论。涉及*次全面透露迟子建创作历程、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特征、文学的散文化写作、诗性与超越性、女性主义批评和自然生态写作等。是对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创作特点进行全面的、现场互动式的展现。通过其中丰富的经典个案性阐发,为全面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