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美
[法] 雅克·朗西埃
评分 8.8分
马拉美对法国诗歌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拉美非常难懂,这两个原因足以解释为什么象征主义文学艺术偃旗息鼓那么长时间后,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至今还在获得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学者持续而耐心的解读。从朗西埃列出的参考文献来看,除了马拉美研究专家的专著与论文,巴迪欧、布朗肖、德里达、拉库– 拉巴尔特、萨特、瓦莱里等法国著名作家或哲学家均写过评论马拉美的文章。而朗西埃的这本《马拉美:塞壬的政治》一面
功能之美
[加] 格林·帕森斯
评分 暂无
《功能之美》首先清理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功能之美观念,然后立足于新的理论支点一一“功能之美”,对人类审美对象诸形态一一自然对象环境、建筑物与人造环境、人功制品与日常生活,以及艺术的审美内涵与机制作了全新闸释,体现了环境美学理论原点从科学之真到功能之善的全新转移。《功能之美》重新解释了美之一般的哲学内涵,从而为康德以来的西方美学主流带来革命性转折,促使西方美学复归于以善立美的古典智慧。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斯蒂芬·维特
评分 8.6分
《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时代》《福布斯》年度最佳图书奖 当整个世代犯下同一个罪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过去,我们听音乐需要购买磁带、CD,那时的音乐是要付费的;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音乐居然成了网络上点一下鼠标即可享用的免费午餐! 本书作者斯蒂芬•维特花费五年时间、飞越美 欧亚三大洲写成这本“盗版音乐发展史”,抽丝剥茧,探究
欲望·身份·生命
何磊
评分 9.4分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
彼拉多与耶稣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评分 9.1分
与众多当代思想家,如德勒兹、巴迪欧、朗西埃、齐泽克等人十分热衷于谈论事件不同,阿甘本很少谈论事件。正因此,阿甘本在2014年出版的《彼拉多与耶稣》才显得如此重要,这是阿甘本第一次借用一个历史事件来谈论”事件”。 对于阿甘本来说,彼拉多对耶稣的审判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现代范式发生的原初事件的最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构成了源历史和历史时间的绝对分裂,而耶稣审判像所有的事件一样,将自身树立为一个介于源历
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
[美] 杰克·吉尔伯特
评分 9.2分
《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涵盖了吉尔伯特一生的五本诗集,是他一生诗作的最好的总结。吉尔伯特的强力之处在于他的稀有,尤其是当今时代:他作为一个诗人站在自己的时代之外,在一个日益聒噪 的世界里实践着一种纯粹的诗学;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抒情的灵魂,他来自从不曾存在过的文学的历史。像所有垮掉派诗人一样,吉尔伯特在经典场景和舞台布置方面是一个大师——全景式的乡村场景,怡人的广场,石泉--这些都为他的灵与心
认知与视觉艺术(英汉对照)/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美]罗伯特·索尔索
《认知与视觉艺术(英汉对照)/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是索尔索从早期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对视觉艺术发生的讨论。索尔索对艺术与人类思维怀有毕生的兴趣,20世纪末期,时代的发展已经为他提供了足够的科学事实与艺术例证。索尔索以全新的方法讨论了艺术心理学,综合了大量关于人类如何感知、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资料,并将其运用到对艺术的观照与理解的讨论。作为首本系统研究认知心理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著作,
最后死亡的是心脏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评分 7.7分
本书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出版于2015年的小说,被描述为“一部有趣而令人不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不远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守法的会被关起来,不守法的却能自由自在。小说将人心放置在极端考验下,仿佛是对未来寒冷的预言。 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斯坦和查梅因婚后遭遇经济大萧条,只能生活在汽车中,还时常受到街头流氓的骚扰。为了获得安定的生活,他们参加了正电子项目,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安全
飞魂
[日]多和田叶子
评分 8.4分
对话
[法] 吉尔·德勒兹
《对话》是德勒兹与克莱尔·帕尔奈之间进行的哲学探讨,主要围绕着德勒兹哲学探索的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对话”,可以看作一部精简版的德勒兹哲学指南,也可以说是德勒兹(与加塔利)哲学的最佳“导读本”,是《千高原》的基本纲要。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和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
无限颂·谈文学
[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评分 7.6分
对于才华横溢的索莱尔斯而言,谈论任何事物都不在话下。在《无限颂》一书中,针对艺术家以孤独闻名的论点,索莱尔斯的辩论堪称极致,而其讨论的话题也各式各样、毫不重复——戴安娜、五月风暴、塞尚、培根、毕加索、德波、普鲁斯特、莎士比亚、卡蜜儿、蓬热、巴塔耶……这部作品里汇集了使徒索莱尔斯的研究、论文、序言以及演讲。索莱尔斯似乎要建造一座文学堡垒,使其可以对抗幽灵般的“对手”。仅仅是书的内容就足以令人头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消失的美学
[法]保罗·维利里奥
评分 8.0分
在这本写于1980年代的美学随笔中,保罗·维利里奥重点研究了感知逻辑的本质和生成。他引入”失神癖”这一核心术语,描述生活在速度社会中人的主观感受。生活在高速景观化的社会,为了不掉入”记忆补蝇器”--黏成一团、毫无间隙和失神的资讯--的陷阱,”消失”是维利里奥为我们重建心理平衡开出的良法。 本书作者保罗•维利里奥作为艺术批评家、城市规划者、和平策略家,可以说是当代最激进坦
破格
[英] 詹姆斯·伍德
评分 9.3分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
福柯的界线
汪民安
评分 8.7分
福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目前学术界最热门的人物、国内译介了不少福柯的著作,但研究性的专著尚不多。汪民安著的《福柯的界线》对福柯的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尤其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主体思想和生活美学作了清晰的梳理和精辟的述译,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研究福柯的力作。全书语言流畅、富于激情,适合对福柯感兴趣的学生、学者,亦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汪民安,1969年11
菲利普·拉金诗全集
[英] 菲利普·拉金
《菲利普•拉金诗全集》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拉金诗全集,这个全新版本由著名学者亚齐•伯内特编辑并撰写前言和评注(前半部分为诗集,后半部分为评注),除了出现在《诗集》(1988)和《早期诗歌与朱利利亚》(2005)中的作品之外,还收录了一些从未出版的拉金手稿和作品。 在这部全集中,拉金的诗歌第一次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论。亚齐•伯内特评论认为,拉金是一位比大多数读者认为的更复杂和
有限性之后
[法]甘丹·梅亚苏
评分 8.2分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唯一绝对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绝对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完全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超越”的区隔。
中国思想史
[法] 程艾蓝
评分 8.3分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兰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最高奖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 程艾蓝(Anne Cheng),1955年生于巴黎的中国家庭,入巴黎高师(ENS-Ulm)后致力于汉
分裂分析德勒兹
杨凯麟
本书为华语世界一部研究得德勒兹的力作。作者杨凯麟是知名青年学者,以锋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见绘制了当代的哲学大师德勒兹的思想肖像。本书各章分别讨论了德勒兹哲学的时空关键概念:艾甬、时间-影像、生成、折曲、虚拟等。杨凯麟认为,对德勒兹而言,思想的条件只存在于“失常的极点”。分析每个概念不可分离的內建极点,罗列其聚集的多种异质能量,探测由此诞生的思想平面,这便是“分裂分析”之意。 <p
私货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令他稳站高地,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这23篇热烈而光彩闪耀的文评,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 重要作家,在这些篇目里,詹姆斯·伍德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现代小说的全景图貌。 他也将自
噪音
[法]贾克·阿达利
我们要如何走,才能穿透深幽的噪音之林找到历史呈现的真相?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到经济如何造就音乐,而音乐又预示着什么经济?音乐深印在噪音与沉寂之间,以及它所揭示的社会符码的空间里。音乐的每个符号都根植于它所属的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中,同时也制造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如果依照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承继,来观照音乐符码的发展,是似是而非的,那是因为时间穿越音乐,而音乐又赋予时间意义。 <p
文学事件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评分 7.9分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不但喊停文学的边缘化,还力图让文学回到那个重视文学和虚构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高理论”时代。因此本书花费大量笔墨和力气逆潮流而行,试图从概念上界定文学,总结出文学的五个特质: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和规范性。本书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举动是讨论文学的道德价值,他认为,如今怀疑和颠覆的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迷信崇拜,文学宣扬的道德训导和教诲就可能成为新的变革性力量。
马奈的绘画
[法] 米歇尔·福柯
1971年,米歇尔·福柯在突尼斯做了一场关于马奈的重要讲座,对其十三幅绘画作品加以评论。此次讲座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十分重要。2001年,马里沃尼·塞宗汇集了一批福柯研究专家和艺术史专家,借助自1971年以来有关马奈的研究,回顾并重新思考福柯的这篇文章。本卷同时包含了福柯的讲座文章和2001年部分与会者的文章。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
斯莱史/Slash
[美] 斯莱史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写书,我的答案如下……客观对待人生本就不是什么自然的事情,但尝试一番后我意识到,我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还是颇具娱乐趣味的;而且我还想到,如果现在不写下来的话,之后很可能就忘了。后来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止如此:它标志着我职业生涯一段时期的结束,以及另一段时期的开始。” 斯莱史 Slash,著名摇滚乐队枪与玫瑰 Guns N' Roses 前主音吉他
大象无形
[法] 朱利安
在西方世界,对客观性的征服是一块理论重地,它颇具英雄色彩,给客观性这一可疑的称谓重新提供方向。哲学致力于思考其可能性;它保证了科学的成功是可证实的;古典绘画注定要热切地专注于其再现,在那里寻觅真实物的错觉。 本书通过对中国美学与画论的探讨,还原对“非-客体”的思考,在科学和哲学之外,探寻到一条切近本体之思的进路。
不负责任的自我
评分 9.0分
“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二部文学批评集,曾入围“美国图书评论奖”,这本书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证明了他不仅是现当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当代炙手可热的欧美纯文学作品的评点,饶有 趣味地讨论了“文学与笑和喜剧”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
历史悲剧的维度
[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评分 7.8分
本书是欧洲当代电影大师的专题研究合集,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达内兄弟、贝拉·塔尔、阿基·考里斯马基、米克罗什·杨索的长篇创作访谈文章,以及中外学者对每一位导演的生平、创作、电影风格和代表作的精彩研究文章,并且邀请专家为每位导演编译整理了生平创作年表。 主编: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片人,主要研究电影理论与欧洲电影史,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从《秋天年鉴》(1984)到《都灵之马》(2011),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影片记录了社会希望的破灭。通过回顾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迄今拍摄的所有重要影片,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探讨了这位欧洲电影大师作品中的时间概念。“之后的时间”不是那些不再相信任何东西的人的忧郁而 均质的时间。“之后的时间”意味着人们对历史及其成败的关注比不上他们对塑造这一切的可感材质的兴趣。“之后的时间”是纯粹的物质
他者女人的窥镜
(法) 露西·伊利格瑞
评分 7.4分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
电影的透明性
[德] 西奥多·阿多诺
评分 6.5分
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贝拉·巴拉兹、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主题体现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阿甘本的电影思想。 主编: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片人,主要研究电影理论与欧洲电影史,著有《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译有《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