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共和
桑兵
评分 6.5分
走出帝制结果怎样? 新旧交错的个人与群体在新时代如何安身立命? 透过近百部日记重建民国成立前后波光诡谲的历史倒影 本书系作者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及其对政体、国体、社会性质诸剧变的观察。作者返其旧心,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 主人们的身 手耳 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评分 7.7分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二版)》从多个角度对庚子勤王问题加以详细的阐释,深入分析了趋新各派以及海外华侨、外国来华势力、地方督抚、秘密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确证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保皇会在“庚子勤王”这一晚清政局重要事件中的历史作用,细致描述了保皇会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及结果,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庚子勤王”运动之于晚清政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评分 7.5分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899―1905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桑兵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 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彩、群体意识与全国意向的形成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探讨。作者蔑视媚俗之作,立志返朴归真。既追踪陈寅恪诸大师的优良学风,又吸取国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在集中检讨国内外新近发表的信札档案、日记及当时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评分 7.8分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分为概念、学科、教育、文化、制度5篇,共19章,分别探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教”与“育”的古今中外、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其变态等重大问题。概念篇以科学、美术、地方、少数民族为例,由史事展现概念的发生、演化进程及其含义的复杂;学科篇以考古学、中国哲学、北京大学政治学科的成立、中国“文化学”的学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评分 暂无
旭日残阳
☆近代史大家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历史节点 ☆拆解辛亥政坛政治博弈,孙中山袁世凯间的政坛斗法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上
学术江湖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
历史的本色
本书由作者近年陆续写成并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我们选取其中关涉“晚清民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这一主题的文章共计十四篇独立成书,主要篇目有《从科举到学堂的中西学之争》《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盖棺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清末城镇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民国开国的歧见、新说与本相》《“北洋军阀”词语
交流与对抗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中日关系的十余篇专题论文,《甲午战后的中日关系与留日学生发端》围绕中日两国地位发生变化、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发生逆转之开端展开一系列考证;《“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回溯了中日两国民间人士的首次正式联合,考察了中日两国民间人士对于中日关系的认 识的变化和尝试联合的努力;《辛亥时期的变政与日本》进一步分析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十到二十年就开始占据东亚思想领域主导地位的日本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评分 8.1分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评分 7.9分
国学与汉学
评分 8.3分
承接与延续
评分 8.2分
本书为问学丛书之一种,是著名学者桑兵先生介绍求学经历、读书经验及最新学术思考的专著。桑兵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科资深教授,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本稿由5部分组成,分别为从学篇、读书篇、史料篇、治学篇、史法篇。从学篇主要追忆了陈锡祺、章开沅、陈胜粦、龚书铎等诸位先生。读书篇主要讲述读书之法。史料篇、治学篇、史法篇则主要集中于作者的研究领域,从技法层面来探讨史学研究应当
历史的原声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最新学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着眼于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贤、续写辛亥历史的第三本书,与之前出版的《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一起,作为对清季民元重大历史转折重新审视的结果,同时构成尝试续写大历史的开端。作者希望从不同层面努力深化对辛亥民元历史大变动的认识。贯通各类新旧材料,订正重大史事的错误,澄清学界坊间
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入史学之门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桑兵 <
历史研究的碎与通
历史研究,讲究整体之下研究具体,非碎无以立通,义理自故实出。本书由49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组成,涵盖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规范与取法、新史学与旧史学、辛亥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研究、抗日战争、《论持久战》、大学与近代中国、法制史、传教史、教育史、地缘学术以及近代文献的编辑出版等不同时段和领域。重点是以专书或专题研究为依托凭借,跳出专家之学的局限,取法于通人,展现关于近代中国研究系列重大问题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评分 7.3分
晚清民国学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既有研究还相当不够。本书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关照到文本的前后左右,论述由整体而具体,从宏观落脚细部,对于近代中国新史学、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社会学人类学对史学的影响有深度剖析,对于当时的学术交往、学会活动与学术争论也力求和盘托出,文笔简洁有力,让人在历史的繁复之中领略学术与学人的魅力。著者所揭示的学术史研究路径,无疑也给人相当启发,值得有心人细心揣摩。</p
读书法
评分 8.5分
本书针对时下普遍不读书,或只读教科书的现状,立足于帮助读者读懂自己原来读不懂的书,尤其是为大学本科以上程度和一般人文学科的爱好者提供一本方便的参考书,选取中国历代论述读书治学的文章或语录,汇编成册,向有志于学习、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新进提示读书治学的方法与门径,以便摸索读懂书和做学问的门道,循序渐进地阅读浩如烟海的书籍。 桑兵,河北威县人,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历任广
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
《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系桑兵教授主持的大型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辑项目。20世纪80年代,《孙中山全集》、《孙中山集外集》等陆续出版,为孙中山及他那个时代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然孙中山一生收到的各方来电来函难以计数,却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全面和深入。鉴于此,桑兵教授主持了这一项目,组织、指导青年学人,以“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态度,多方访寻、搜集相关资料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
本书力图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各章的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浸润有年。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详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