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是連續的嗎?
王汎森
评分 8.8分
從晚清到五四前後,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巨變期之一。在這個巨變期中,「戊戌」、「辛亥」、「五四」是三個高峰,其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一個改變思想氣候的晴天霹靂,影響之廣大、深遠,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少有能及。 本書收錄作者王汎森橫跨二十年的五四研究文章,圍繞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除了講五四本身,同時也儘量涉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後」、「左」、「右」;「前」指的即是與「起源
傅斯年
评分 9.2分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评分 8.9分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
执拗的低音
评分 9.0分
王汎森编著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
思想史 1
评分 8.7分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
评分 9.5分
傅斯年是民國時期學界最有影響力、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 他最重要的學術主張是「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重構了他從疑古走向重建古史的過程 傅斯年(1896-1950),民國時期學界最活躍、最有影響、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一個「譽滿天下、謗滿天下」的人。 他組織並領導了二十年以
重返《國史大綱》
评分 暂无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研究領域: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 王健文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研究領域:中國上古史、秦漢史、先秦思想史 孔令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研究領域:
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增订版)
评分 9.3分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明清思想的转型”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
本书由四篇讲稿及两篇相关的附录文章组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梳理,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思想,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现象。这些思想的“低音”,事实上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面貌和各种不同路径的思考,并且始终不绝如缕地在主流话语的覆盖下存在。如何认识及理解它们,正是作者检讨反思的中心内容。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评分 8.0分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章太炎的思想
评分 8.4分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评分 8.5分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评分 9.4分
☆王汎森先生经典作品简中版首次出版 一部作者29岁时完成,却影响学界近40年的神作 先前版本豆瓣均9.2分以上 精编精校,最新修订 ☆思想史研究的范式之作 以思想史内在理路分析史实的佳作 清通而又有卓识,真正的思想史论著教科书 ☆全面、深刻探讨古史辨运动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王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代理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增订本)
评分 9.7分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增订本)是王汎森先生中国近代史学史经典作品。本书系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收录了王汎森先生关于史学史的重要论著,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即新的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对近代中国史学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者学术眼光的差异及其学术研究中的传承与进展等等。 王汎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由國立中央大學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余紀忠講座」,2019年邀請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主講〈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擔任引言和對談的是中文系呂文翠教授。 王院士從晚明談到晚清,乃至現代,各時期的知識份子面對當時政府與社會,如何運用各種訊息的發布與傳遞模式,以及這些訊息最終如何影響當時政治與社會發展,並形成見證時代的紀錄。時至今日,資訊與媒體快速更新,蓬勃發展,藉由王院
田家炳博士中國文化講座系列文集
書中的十一位學者和藝術家,俱屬一 時俊彥。探討的時間從漢代開始,經過唐宋,一直到二十世紀。空間則從中國旁及西方、日本和香港。探討的主 題 更是琳瑯滿目勝意紛呈。具體而言,這些精彩的課題包括了:漢帝國的邊疆、歷史與神話;宋代的士人文化生活;中國中古時期的性別與醫療;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比較視野下的中外城市史;香港殖民地時期的歷史遺產與都市景觀;文學的「故」事與當代的新編;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修訂版)
古史辨運動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的現象,《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探討影響古史辨運動的思想淵源、變化。絕版近三十年,今日閱讀仍常有新義,全新修訂版重現江湖。 古史辨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 truth
傅斯年遗札
《傅斯年遗札》收录了傅斯年致亲友及各类机关的私人、公务书札,收信人有蔡元培、罗家伦、胡适、李济、顾维钧、李四光等各界著名人物。书中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文献,以中研院史语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史语所档案”、“史语所考古组档案”为主,兼取中研院近代史所“朱家骅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等公开出版物。 王汎森(1958— ),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