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杨念群
评分 暂无
本书采取“问题史”的叙述策略,对清末民初以来的清代思想观念与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叙述方式及其内在涵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本卷不是简单的研究综述,而是对近百年来与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若干论题与流派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把握其不同于前代的特质。本卷尝试从清代思想文化演变的内部视角观察,力求构成比较贯通的解释脉络,而不是把清前期与近代时期割裂开来,用现代人的框架去强行理解清代人的思维或生活习惯,希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评分 8.3分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隐喻。满族作为异族能够建立起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现了对核心文化区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对江南的治理策略与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略颇为不同,并非传统的“汉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本书包含两个主题:一是探研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及其内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权的博弈过程中,如何逐渐丧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评分 8.0分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
梧桐三味
评分 7.7分
本书是作者研究社会文化史的一些感悟。作者把研究社会文化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和体会倾注于纸上,凝聚成一篇篇文笔优美,行文流畅的随笔,极富启发意义。 这本书随笔集取名“梧桐三味”,用的是其中一篇的名字,这篇随笔讲的是章士钊一生“三变”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也自然分成三个部分,以吻合于书名昭示的节奏。第一部分多是一些近代人物的趣事,笔者试图涵咏其于境遇之中,读出一种另类的含义,以
评分 6.8分
“天命”如何转移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深耕二十余年,政治史研究扛鼎之作 以贯通视野,系统梳理清朝以前数千年的正统观流变;以聚焦眼光,深度剖析清朝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以延展思路,清晰勾勒“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王朝更迭绵延千年,历代帝王如何树立政治权威,获得承接“天命”的资格?历两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评分 9.2分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
五四的另一面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
皇帝的影子有多长
时人常居于“安全”但“错误”的历史常识中无暇自省,直线“进化论”的无处不在,“五四”启蒙的阴影,绝然二分之对立以及政治化帽子的动辄一扣,种种褊狭已成窠臼。作者将此复原至历史空间中,重审检视,提请文质之辩,再议流品度人,探访那些已成历史尘埃之计,以传统之术助世人洞察现下。于此,不妨视作历史学人的又一关怀,不妨移作历史研究的另一镜鉴。 这本小书,大体讲的都是一些“反常识的历史观”。“反”是对应的意思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评分 6.7分
历史并不重复,只是押韵而已。——马克•吐温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黑格尔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结集。书名虽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作者之意并不在讨论历朝历代之得失,而是由历史延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历史暗面,以及耳闻目睹之当下种种怪现状。 在作者看来,当下社会种种病症,并非晴天霹
再造“病人”
评分 8.1分
何处是“江南”?
评分 7.9分
“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
重建另一种叙事
问道
评分 8.6分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了传统思想史写作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俱已囊括。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层理论
评分 8.4分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长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趋向更加圆融的历史叙事。 杨
“感觉主义”的谱系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 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杨念群,曾就学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