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洪子诚
评分 9.0分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与叙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等著作的作者,在这本书里,他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经验、情感流脉和时代细节,展示了自身性格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个人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补充和阐释,是个人的“精神史”、“生命史”,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评分 9.4分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收入洪子诚教授近年的16篇论文、讲稿,围绕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讨论当代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的参照中来定位自身:一方面,外国文学是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重要资源,参与了当代文学形态的生成;另一方面,对外国文学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影响、制约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方面,无
中国当代文学史
评分 9.1分
本书评述了20世纪50-9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内容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对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的评述等。
当代文学的概念
《当代文学的概念》内容简介:回答六个问题,关于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当代文学的“一体化”,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当代文学史中的“非主流”文学,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文学作品的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我们为何犹豫不决,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等等。<
1956:百花时代
评分 8.8分
《1956:百花时代》里所要评述的,是发生于1956年的中国的文学现象。这一年及1957年上半年,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带有新异色彩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这期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曾被人称为“百花文学”。仿照这一称谓,我们可以将所要评述的这个历史时间,称之为“百花时代”。 这个称谓的由来,主要的根据,当然是因为在这一年里,毛泽东提出了并开始实施被称为“双百方针
评分 7.9分
问题与方法
本书以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轨迹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的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角度,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生成和建构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本书既有书斋专著严谨而厚实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即兴发挥的轻松氛围和鲜活的口语风格,不失为一种富有变革与创新意义
评分 8.7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最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p
评分 9.5分
百年新诗选(上下册)
评分 暂无
《问题与方法》是作者在北大课堂的讲稿。初版于2002年,出版至今多次重印,在学界影响深远。作者讲授该课程时,正值新旧世纪之交,人们充满世纪末的反思和困惑、憧憬与展望。二十多年来,虽然文学界又发生许多大事,当我们阅读此书,重新审视今天的当代文学时,会发现这部讲稿持久的生命力,依然可以助益我们的研究和思考。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变迁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视角
《中国当代文学史》为洪子诚教授代表作,描述1949—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容涉及文学分期,各时期特征,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方面,以及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和当代的主要作家、作品的状况。本书对涉及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并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修订版。已输出英、日、俄、韩、吉尔吉斯
文学史叙述的“政治学”
本书共收录洪子诚的两篇论文及一篇访谈,鲜明地体现了洪子诚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显现出他近些年研究兴趣的转向。第一篇论文《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延续了洪子诚此前开展的“阅读史”系列研究,选择了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作为考察对象。第二篇论文《红、黄、蓝:色彩的“政治学”——1958年北京大学1955级<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是洪子诚对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学生编写《中
访谈与对话
评分 8.5分
《访谈与对话》收入洪子诚教授近年来的访谈、对话和若干篇随笔性文章。内容涉及对个人生活经历和学术道路的回顾,文学史写作与时代、与学科史问题的关系,文学阅读对情感经验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在论文和专著中未充分展开的观察与思考。相对于严谨的研究论文和系统的文学史论著,书中的文字有更强的可读性,蕴含更多的个人经验、趣味和性情。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
洪子诚学术作品精选
评分 9.6分
本书是从洪子诚先生的十余部学术著作及其他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的27篇组成,力求以简约浓缩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呈现洪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精华部分。本书以三个专辑的形式,突出他有很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凸显他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的重要议题、思路、方法和范畴,也尝试呈现他在不同研究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对相关议题做出的思考推进。 辑选入的十篇文章,总题为“文学史:问题与方法”,第二辑总题为“阅读与阅读
中国文学1949—1989
努力把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以靠近历史。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1949—1989》在对当代文学的叙述上,除了有关文学规范、形态的特征外,还特别考察了当代文学生产方式、作家的生存状况与文学形态的关系,使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开拓。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
读作品记
本书收入洪子诚教授新近撰写的22篇文章和1篇访谈,分为“读作品记”和“文学史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基于个人阅读体验及研究经历,选取了十余部(篇)有启发性的中外文学作品或重要文论进行讨论,第二部分的文章更偏重于从文学史角度进行概括性论述,讨论如文学性、俄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的文学制度,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史料等问题。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
本书是洪子诚先生“一个人的阅读史”,是他对自己多年来阅读经历的回想、叙述与反思。在这本书里,洪先生摆脱了学术体例与框架的约束,穿行于个人体验、情感流脉、理性思考和时代细节之间,展示了自己阅读积淀、审美品味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种饱含个性的“个人精神史小叙事”是对“文学史大叙事”的鲜活补充和生动阐释,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更具生命感的文学史叙述。此次新版,书中文章有所删,有所增,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
材料与注释
评分 9.3分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本书以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轨迹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视角,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科学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一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本书既有书斋专著严谨而厚实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即兴发挥的轻松氛围和鲜活的口语风格,不失为一种富有变革与创新意
中国当代新诗史
评分 9.2分
《中国当代新诗史》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①的状况。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称之为“当代文学”,以和前此30年(从“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相区别。目前,尽管不少文学史研究者对诸如“现代”、“当代”的划分提出质疑,淡化这种时期划分,从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的设想,也肯定会成为文学史(新诗史)写作的前景。但是,作为一种“过渡”,
学习对诗说话
评分 7.6分
汉园新诗批评文丛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由香港青文书屋初版于1997年6月。1999年,应主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书系”的陈思和、王晓明先生之邀,作者将《概说》作了少量修订,并与另外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为《当代文学概说》,作为“书系”的一种,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 洪子诚 1939年生于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2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协作教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版于1991年6月,是“新世纪文丛”的一种。1998年9月再版时,文字上作了少量修订,并增写了后记,说明写作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这次收入“学术作品集”依据再版本。除特别标明,书中提及的年代,均为20世纪。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是“三联讲坛”文库的一种,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于2002年8月。书的前面,有出版社撰写的文库出版“缘起”,其中写道:对于孟子而言,“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乐事之一;对于学子来说,游学于高等学府,亲炙名师教泽,亦是人生善缘。 惜乎时下言普及高等教育尚属奢望,大学一时还难望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课堂。有鉴于此,我社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的有些观点和对某些具体作品的理解,受到谢冕、黄子平、曹文轩等同志的启发;宋祥瑞同志认真审阅书稿,提出许多宝贵修改意见。这里,谨致衷心感谢。这《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应该说是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在此之前我参加过集体项目《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的编写)。 书中处理的当代文学现象,虽也涉及“新时期”,但主要是讨论“十七年”的文学问题。如何将某些批评界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 1949-1976)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5卷)》所收录的小说理论资料,起于1949年,迄于1976年。资料收录范围,主要是报刊等出版物有关这一时期小说的评论文字,以及能显示这一时期小说风貌和小说观念的材料。包括作家作品论、作品集序跋、创作经验谈、关于小说创作和理论问题的论争、小说阅读的调查,以及个别小说作品的片断等。 由于本时期(主要指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