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评分 8.7分
编辑推荐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是马丁·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巅峰。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
初并天下
孙闻博
评分 7.9分
本书探讨秦统一历史进程中君主权力的巩固与发展,聚焦“周秦变革”背景下与秦君关系密切的统治政策、政治口号、政治名号、政治信物,进而从这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政策探讨商鞅“农战”政策推行及与“君――官――民”政治结构的互动;口号探讨秦君臣“并天下”政治表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名号探讨秦自战国献公、孝公以降君主称谓的使用变化与“皇帝”名号的出现;信物主要围绕兵符、帝玺与玺书,梳理制度源流,揭示政
黑格尔或斯宾诺莎
[法] 皮埃尔·马舍雷
评分 8.5分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马舍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
怎么办?
路易•阿尔都塞
评分 暂无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自我批评”工作的巅峰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
探究(二)
[日] 柄谷行人
评分 9.4分
收录了柄谷行人在1986年至1988年连载于《群像》杂志上的“探究”。继《探究(一)》中对“唯我论”和抽象的普遍性进行批判后,柄谷行人在《探究(二)》中着重考察了“独特性”的问题。从这一主题的选择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柄谷行人对于黑格尔的批判态度。 通过专名问题和“作为单一性的个体”的问题的语言学和哲学讨论,柄谷行人全面批判了从黑格尔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代西方哲学传统中
探究(一)
[日]柄谷行人
评分 9.7分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思想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探究”连载中,柄谷行人将关注点转向“他者”或“外部”,而这一重点的转变,意味着针对柄谷行人自1970年代以来一系列思考的“态度变更”。 通过考察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众多现代思想家,作者揭示了包含在一般交往行为和交易行为中的偶然性,不仅贯彻并强化了自《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以来坚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
(美) 黄宗智
评分 8.3分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为黄宗智教授的博士论文(1966),也是其第一本专著(1972),他以此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的教学职位(终身权考核)。 该书全面思考了梁启超在回应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由于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戒慎恐惧,因而在构建民族国家话语与选择中国近代化路径时,对儒家的内在超越与乌托邦的乐观主义保持克制,对民主政治的黑暗面保持警惕,强调基于中国历史现实条
狄俄尼索斯的劳动
[美] 迈克尔•哈特
评分 8.6分
《狄俄尼索斯的劳动:对国家-形式的批判》是哈特与奈格里合作的第一本专著,既收录了奈格里本人在20世纪60、70年代基于西欧革命实践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和法学理论的论述,也收录了两位作者在90年代初合著的批判资产阶级法理学与法哲学、指认当代资本主义新形态并重构共产主义理论的著作。本书为我们了解奈格里的早期思想(国内鲜有译介)以及两位作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为《帝
野兽与主权者(第一卷)
[法国] 雅克·德里达
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2001—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野兽与主权者”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
野蛮的反常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评分 8.2分
在本书中,作者将斯宾诺莎的《论神、人及其心灵幸福》《笛卡尔哲学原理》《形而上学思想》《神学政治论》《伦理学》《政治论》连贯为了一个具有内在难题性关联的整体,揭示出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实践性,作者本人无疑继承了他所解读的这种政治的形而上学,并展望了它在当代语境中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后来创造的“诸众”哲学和“社会智能”及“帝国”概念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理论基础。 安
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评分 8.4分
《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海德格尔1926年夏季学期在马堡大学课程《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的备课笔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性介绍,讨论了“形而上学”“智慧”“本原”等重要的希腊哲学概念,并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古希腊各哲学流派。第二部分是柏拉图哲学,在介绍了柏拉图的基本哲学特征之后,海德格尔探讨了柏拉图哲学中的存在问题,然后具体解释了《泰阿泰德篇》。在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海德格尔讨论了
帝国的形成与崩溃
梁万斌
评分 7.0分
《帝国的形成与崩溃——秦疆域变迁史稿》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复原、阐明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襄公始国后的秦国疆域变迁及始皇帝以来秦帝国的疆域变迁。全书主要由秦疆域变迁综述、考证、地图和年表四部分组成。秦疆域变迁过程相当复杂,综述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秦的疆域变迁过程有一清晰而完整的了解。考证即详细的秦疆域变迁复原考订工作,考证的目的在于落实问题,使综述所言均有依据。在阐明疆域的变迁方面,文字有文字的优
论拉辛
罗兰•巴尔特
本书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批评家罗兰•巴尔特1963年出版的作品,其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和论争,催生了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知识变革运动的兴起。与传统文学批评不同的是,作者打破了不同知识领域的界限,以结构分析的方法“努力重建一种拉辛人类学”,使批评话语从此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兰•巴尔特备受国内研究界关注,其著作绝大多数已有中译本,本书则是他生前发表专著中唯一
无知的教师
[法] 雅克·朗西埃
评分 9.2分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
民主的未来
诺伯托•博比奥
本书被评价为博比奥“最有气魄”的重要工作成果。在该著作中,博比奥用富有激情的思辨、博学,对极具争议的“民主”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的主题,是思考西方民主理念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面临的困境和危机,从学理上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对民主的戕害。作者主要讨论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真正实现民主,或西方民主如何自我改造,实现未来的“转型”。这些见解虽然不一定是真正有效的“药方”,但对于我们研究和
来临中的共同体
[意] 吉奥乔·阿甘本
恶的透明性
[法] 让·鲍德里亚
在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逝去十年多之后,人们仍在反思他的遗产。这本《恶的透明性》,基本补完了这位思想家的中文译作,成了这反思的一部分。它是鲍德里亚完成早期的理论奠基后的随笔作品,但比《冷记忆》系列更有组织。翻开这部书,读者首先注意到的还是作者从不缺少的话题性。以“恶”为题的本作,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无所忌惮,甚至将曾在68年风波后追逐各种意识形态的的法国一代人称作政治“易装癖”。如此比
论再生产
[法]路易·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在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本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最具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的一系列经典主题,最核心的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唐代的民族、外交与墓志
石見清裕
唐代是中国历目前政治、经济、文化、国家交往各方面达到高度繁荣的王朝,作为靠前化帝国的大唐王朝是怎样形成的?其实际状况又是如何?石见清裕教授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对唐代民族问题、各国间外交状况及在唐外国人的史料加以分析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其概要如下:部,从欧亚史的视角探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及其背景,分析唐代民族管理及边境的结构。第二部通过文书的交换解析当时唐王朝的外交状况。第三部首先对近年来大量公
康德的批判哲学
[法]吉尔·德勒兹
评分 9.1分
该书是德勒兹1963年出版的著作,原版在一百余页的篇幅中,将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解释为诸职能(faculté)的三种“法权的”关系构成的一架宏伟“机器”,并将代表着“自由的和谐”的第三批判奠立为代表着“有所立法的一致”的前两个批判奠基的“起源(genèse)”。在德勒兹哲学生涯的早期,即“哲学史”时期,这本小书紧随着其成名作《尼采与哲学》(1962)出版,它被德勒兹自己称作对康德的一次“敌情侦
哲学史
[德]马丁·海德格尔
评分 9.0分
本书是海德格尔于1926/27年冬季学期举办的马堡讲座《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的讲课稿,列入德国克劳斯特曼出版社“海德格尔全集”第23卷,中译本据此全集本译出。本书包括一个“引言”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附录”。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
赠予死亡
[法]雅克·德里达
评分 8.9分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
政治与历史
[法] 路易·阿尔都塞
评分 9.3分
本书既是阿尔都塞在巴黎高师开设的哲学史课程的讲义,也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通过讲授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18世纪法国哲学与政治、黑格尔、直到马克思的现代思想历程,阿尔都塞把“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事业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致力于通过“极端的思考”,在思想史上发掘与汇聚一条“唯物主义的潜流”,揭示马克思理论革命的历史渊源。
政治社会的世系
[印度] 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
本书对“政治社会”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的考察,然后致力于通过后殖民社会及其在政治上的演变,特别是印度的共同体的例子,挑战自由主义理论的确定性。其理论目标是反对一切偏见和预成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批判工作,证明政治差异并不总是西方以外世界在哲学和文化上落后的证据。查特吉强调他的取向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乌托邦的,只是试图理解后殖民民主的新实践。
权利的时代
[意] 诺伯托·博比奥
本书是博比奥关于人权问题的重要著作,共收录了十二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权利观念的历史形成、法国大革命对于权利理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问题,理清了权利理论的历史脉络等诸多复杂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权利理论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实政治的产物,而非哲学思辨的结果,所以任何试图将权利观念建立在某种绝对原则之上的尝试都是徒劳的。 在个人主义的观念看来,个体是第一位的
民族与美学
本书是日本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柄谷行人围绕民族主义论题的文集。作者通过美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以及地政学独特视角的切入,在理论上对民族这一神秘之物予以说明和批判,同时也对日本明治以降的“美学”及其内在斗争做出了历史性的批评,分析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再到帝国主义这 一近代的推进过程中,塑造国民同质性基础的美学在面向他者时的困境。作者试图为克服“东方主义”,真正与“他者”相遇而做出根本性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德] 卡尔·洛维特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在20世纪的地位》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
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配套教材)
张维迎
评分 8分
《经济学原理》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济学原理”的配套教材。作者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看作动态的、演化的、带有不确定性的世界,尤其强调了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并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教材的静态均衡、完全理性的市场观念和缺少人文精神纯事计算等缺陷。本书全面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不失独到的见解和鲜活而贴近中国读者的案例,使读者一览经济学全
歧义
评分 8.8分
在什么方面平等与不平等呢?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这正是难题之所在,也是政治哲学之所在。 ——亚里士多德 歧义并非错误认识,因此不需要知识的补遗;歧义亦非错误理解,因此并不要求词语净化。歧义的情况是,在争执说话内容的意义时,已经构成了话语情境之理性本身。 “话语之可能性条件”的整体,说明了人之所以是政
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
只有那作为自由生物而生存着的东西,才可能根本上与作为约束的某种合法性相牵连,只有自由才可能是约束之根源。逻辑学的基本问题,思想之合法性,自行揭示为人的生存之根据的问题,揭示为自由的问题。 哲学既不是众科学的其中之一,也不是世界观的制造;它比任何一门科学更原始,同时也比任何世界观都更原始。要做的只是,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满足它,也就是说,哲学活动中的一切或任何事物,始终都已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