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见天地心
张祥龙
评分 8.0分
去圣乃得真孔子
李零
评分 7.2分
本书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第一本(余三本为读《周易》《老子》《孙子兵法》)。本书不再采用传统的依从《论语》文本,寻章摘句解读古典文献的方式,而是将整部《论语》打散、拆开来,分上下篇,二十个专题,上篇纵读《论语》,从人物入手;下篇横读《论语》,从概念入手,面向更普及的层面阐释经典。 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
中信国学大典:淮南鸿烈
潘树仁(导读及译注),饶宗颐(名誉主编)
评分 7.4分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淮南鸿烈》又名《
中信国学大典:孔子家语
评分 7分
孔子修身以礼、从政以德、待人以恕,他的哲学思维深度,通天达地,宽厚宏博,令人赞叹,堪称“一支妙笔,战胜七雄五霸;几卷诗礼,流传亿万斯年”。孔子以生命影响生命,散发着巨大的感染力,潜心书中,犹如站在圣贤的身旁,聆听他一字一句的倾谈和教诲,实为人生一大乐事。“中信国学大典”之《孔子家语》,由潘树仁撰写导读,并对精彩段落、经典语句加以赏析与点评,因此这是一个版本权威、评点精准、特色鲜明的《孔子家语》新注
梁漱溟日记(下)
梁漱溟
评分 暂无
一部劫后余生的精神秘档,80万字的梁漱溟日记(1932—1981)全本首次公开单行;首次公开数十张梁漱溟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最后的儒家”50年实录与独白,新旧中国半世纪国运缩影。 《梁漱溟日记》是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 并附数十张首次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文革”抄家等磨难才得
东方学术概观
《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可谓“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梁漱
《晏子春秋》研究史
刘文斌
《研究史》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的传记资料汇编。对《研究史》产生二千多年来的编辑、整理、考定、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对西汉以来晏子春秋研究的大致历程、主要成果、各种学术问题和重要见解,做出尽可能科学的、中肯的评述与阐释,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继续研究提供学术积累和经验教训,并汇集了大量资料以备参考。 刘文斌,男,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84
胡适杂忆(唐德刚作品5)
唐德刚
《胡适杂忆》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可以说是胡适口述历史的缩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
阮元经学研究
林久贵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
阿里夫·德里克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二辑,内容以2010年著名土耳其裔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清华园为“梁启超纪念讲座”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扩充而成。德里克教授从“全球现代性”的视角对20世纪初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知识话语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批判性的反思。其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到社会学和人类学,再到儒学与国学。
中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
刘勇
评分 9.1分
本书首次揭示出中晚明时期理学学说和学派建构的一种重要模式,即“讲学须有宗旨,宗旨源于《大学》”,并进而指出这个模式主要包括改《大学》、拈宗旨、兴讲学三个关键步骤,即首先对极具争议性的《大学》文本进行重新厘定,然后根据新厘定的文本进行重新诠释,并从中概括出口号式的学说宗旨,作为一己理学学说的核心观念,再围绕此核心观念发展出新的理学体系,最后借助盛行的讲会组织和讲学活动来传播新学说。
宋明理学十五讲
杨立华
评分 8.1分
道学二十讲:老子的人生智慧
葛荣晋
道学是人类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大成智慧学”。道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价值,以“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为目标。本书作者中国管理哲学第一人葛荣晋教授通过该书分二十讲讲解了道家哲学的精妙,揭秘了老子、庄子、张良、葛洪的人生智慧,解释了大型现代企业的管理秘密,化解人类冲突困境。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管理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五十余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中国管理哲
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
李若晖
《淮南子》征引先秦诸子文献研究
朱新林
淮南子全鉴
[西汉]刘安
中国思想史讲义
钱新祖
评分 7.8分
著名思想家钱新祖代表作首次在大陆出版 深受海内外名家高度推崇,风行海外汉学界 对中国思想文化进行崭新阐释 《中国思想史讲义》依著名学者钱新祖生前在芝加哥、台湾、香港等地知名大学长期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首次在内地出版。本书以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比较分析方法,从中西思想文化的广阔视野来讨论中国儒、道、释思想,察究各家思想、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易中天
评分 9分
人性是善还是恶?王要仁慈还是法治?社会公平能够实现吗? 孔子说:这世界有救吗?最后根本没有人继承我的遗志! 庄子说:天子剑还是庶人剑?世界有救吗?不救才有救! 墨子说:正义和公平才是重要的,为行义,不管活见鬼。 韩非说:人性本恶,不要指望道德教化,人是靠不住的。 一场持续三百年的大论战,没有答案,却影响了这个民族两千年。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
传习录
王阳明
评分 8.2分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及其辨证的授课方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习录》分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由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鉴于《传习录》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
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著作中,胡适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系统的梳理,重点论述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流变。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有很重要的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经典著作。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
船山遗书
[清] 王夫之 原著
王夫之早年致力于反清复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身、授徒、著书凡四十余年。隐居期间,先生以“述往以为来者师”(《读通鉴论》卷六)的态度,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训诂、考据等诸多方面。凡500余万言。
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与道德主体
克莱恩,艾文贺 编
中国的智慧
林语堂
《中国印度之智慧》撷取了印度、中国文化中颇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两册。《印度的智慧》通过对印度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的展示,让人们一窥印度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和本质精神。《中国的智慧》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两个古老民族的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林语堂(1895—
中国辩证法
[美]田辰山
评分 8.3分
本书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对话进行探讨。它通过对对话过程的细腻逻辑与概念分析,配以充实历史资料的陈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文脉,成为新的焦点视野。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的“通变”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理论化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结局,传统中国哲学采用了一整套崭新的术语,使得欧洲哲学在汉语化的过程中变成接近中国“
周文王的易经
由由
论语
杨照
评分 8.4分
引子与回旋
刘东
《引子与回旋》是刘东教授的最新文集。刘东老师被誉为当代最具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一直在开拓知识疆土,而在他自己看来,却又不断在重返思想的主轴,那轴心就是中西接壤的文化边界。收集在《引子与回旋》中的文章关注了自由与进化、传统的毁弃与更生等时代话题,也正显示了这个回环往复的过程,显示了刘东老师既发散又聚敛、既开拓又守成、既跨越又回归的心路历程。在看似兴之所至的随想中,在随机穿插的情绪变幻中,其实真
老子疏解
黄克剑
学术江湖
桑兵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十篇。这些曾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现统摄在“学人与学风”这一主题下,文章间有机结合,既有对学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高明洞彻之把握,又有对学人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客观条理之辨析,同时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学心得于其中,亦对当下的学人与学风有着借鉴和针砭意义。是史学专门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是有助于读
庄子的享受
王蒙
《庄子的享受》是王蒙对《庄子·内篇》的解读与阐释。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一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书。它是哲学,当然;是散文,是神话,是寓言,是论文,是浪漫,是荒诞,是想象是穷根究底,是抽象推演,也是奇论怪论。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历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及中、短篇小说近百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