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
刘小枫
评分 8.0分
本书系“三联评论”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全书理论丰富、观点新颖、语言通俗、分析精辟、材料翔实。本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相信广大读者能从中获益。 刘小枫教授(1956-),男,重庆人,1978.09—1982.07 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1 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评分 8.8分
本书实为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前半部分,现修订重版,新增两篇社会理论方面的论文,书名仍沿用旧作,而原书后半部分则作为本书的姊妹篇,以《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为名另行出版。 作者认为,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多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考察百年来学术思想对现代现象的知性把握及其理论形态,是一项紧迫的课题,于是,作者带着中国问
以美为鉴
评分 7.3分
在我们常人眼里,美国政制是当今天下的最佳政制。理由很简单:那里的人民生活得最为富足和自由,每个人享有充分的自然权利,国家还如此强大。即便在受过大学教育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各行学者眼里,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在美国同样如此。与我们不同的是,在美国学界,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极少数业内人士心中有数:关于美国立国原则的政治哲学探究所引发的历史性争议是非未定,以至于美国政制的德性品质是
罪与欠
评分 暂无
《罪与欠》是刘小枫教授的学术论集,主题是探讨“罪”与“欠”的现象学差异与政治神学差异。本书收入了《舍勒论负罪之在与信仰之在》《保罗书信中的“身体”初探》《哲人王俄狄甫斯》等六篇论文,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和宗教。 《罪与欠》的相关探讨起源于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58节“领会召唤与罪责”的研讨:既然海德格尔已经明确拒绝“基督教的人类学概念”,为什么他还要在这里讨论“罪责”
沉重的肉身
评分 9.2分
《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作者刘小枫随笔8篇。本书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时下人们正身不由己地从人民伦理脱身出来,转向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这部著作中用清新
普罗米修斯之罪
评分 7.8分
解读埃斯库罗斯的剧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因盗火给人间而被宙斯钉缚在山顶,作者细细剖析了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悲剧:普罗米修斯究竟被认定犯有何种罪行;其行为如何违反了神界的天条,对人间又带来了何种积极影响和后患;此行为和前因后果对人类智识的发展、对启蒙话语和民主政治又有什么样的警示作用。通过分析,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在雅典时代此剧所塑造普罗米修斯形象,条分缕析了普罗米修斯的罪名如何与人类社
共和与经纶
评分 7.6分
“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于1951年间写下七万字长函《论六经》,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并恳代陈毛公赐览”。《论六经》集中呈现了熊十力对儒家经典的革命性阐释,也体现了熊十力一生对共和主义始终不渝的关切。通过释读这篇长函,结合熊十力在1949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集《韩非子评论》(原题“正韩”),本稿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评分 8.6分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站在个体信仰的立场上,对西方20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传统表达一种个体言说,20年前一问世,即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畅销学界,不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汉语基督教研究之现代研究。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全书以人物为纲,梳理20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涉及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布尔特曼
施特劳斯的路标
评分 8.3分
本书收入学者刘小枫学习施特劳斯学述的五篇心得,写于1999至2009年间。作者说:施特劳斯与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不懈斗争,其实就是《拯救与消遥》的立场。还说:对于我自己来说,本书告别的绝非仅仅是1999,而是1919以来的文化精神,甚至1781以来的哲学精神。本书之重要性由此可见。本书是刘小枫系列著作集最新的一种。 刘小枫,男,1956年4月生,重庆人。1978年入
儒教与民族国家
大约十年前,国朝学界内部发生过一场论争——儒家是不是宗教,论争范围很小,也就没引起多少学者关注。卷入论争的都是搞国学的,主张儒家是宗教(因此认为当称为“儒教”)的一方,持有的其实是马克思的宗教观:宗教是历史上的过渡性社会现象,最终会消亡……反方差不多也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上反对把儒家说成宗教,其意图不外乎是:儒家因此不会像宗教那样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消失。 那时,我正好到北京开一
犹太教中的柏拉图门徒
评分 7.5分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圣灵降临的叙事
评分 7.9分
拯救与逍遥
评分 8.7分
《拯救与逍遥》曾引起中国学界震动。本书讨论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并以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比较的双方是东西方的文化形态,其实质在于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际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 本书的比较并非坊间流行的泛泛之论,言约指博,而文辞犀利,在特定方面充分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争论。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观的态度对东方文明中诸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对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特出人物与思想进
巫阳招魂
评分 8.1分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一般译为《诗学》)被认为是其最难读的作品。刘小枫教授在这部讲课稿性质的著作中,将带领读者研读《诗术》,力求为有志深入细节者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什么《诗学》要译为《诗术》?一部讨论诗及如何作诗的著作,为什么实际上在谈立法术?希罗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智术师们与诗术有怎样的关系?模仿又意味着什么?要理解《诗术》,我们必须面对本书提出的这些核心问题。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图札记
评分 7.1分
格劳秀斯与国际正义
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
评分 7.7分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论题:政治哲学中的
全书收录了刘小枫的8篇随笔。 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这本书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重新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尼采的微言大义
尼采是二十世纪颇具影响力的革命性思想家之一,即便放眼整个思想史的坐标,尼采的地位依然堪称举足轻重。理解尼采,已然成为理解二十世纪以及未来世纪的关节。 二十年前,刘小枫教授发表《尼采的微言大义》,随即引发坊间热议。二十年间,作者一直致力于理解尼采,而这种努力实际更多着力于阅读柏拉图。本书收集了作者晚近几年所写的数篇习读尼采札记,与二十年前备受争议的文章合在一起,记录了作者认
尼采与基督教
尼采与基督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难题。本书就尼采的重要著作《敌基督》,围绕理解尼采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而编选。 本书企图回答:尼采攻击基督教,针对的究竟是谁?是哪一种基督教?既然尼采肯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没有“神”,对于尼采来说,生活是无法承受的——那么,尼采信奉的究竟是什么“神”? 本书所选文章,勘称晚近分析《敌基督》的力作,有的从
昭告幽微
评分 9.4分
本书是刘小枫教授多年来品读古希腊诗文的体味和思索,深刻的思想以读书随笔的形式表达,雅俗共赏。全书按时间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风时代的诗人”,品读荷马、赫西俄德、品达等高古之作,最后以“诗风日下”作结。第二部分为“雅典民主时代的诗文”,依次品读索福克勒斯、希罗多德、柏拉图的作品。作者认为,古希腊诗文表达出古希腊那些智慧的灵魂对人性和人世生活的超卓洞见,浸润着独特而又超拔的精神品质。此外
城邦人的自由向往
本书是对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鸟》的绎读。作者认为,普罗米修斯在《鸟》中戏份虽然很少,却很关键。《鸟》在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联剧与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之间有着微妙的承前启后作用。本书作者试图通过仔细绎读阿里斯托芬《鸟》这部喜剧,挖掘 “隐藏的普罗米修斯线索”,而这一点让我们意识到,阿里斯托芬的《鸟》对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有重要启发。 刘小枫,1956年生,
《施特劳斯的路标》一书是著名学者刘小枫研读列奥•施特劳斯学术的论文集。列奥•施特劳斯被认为是20世纪极其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了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 《施特劳斯的路标》一书共收录了刘小枫研读施特劳斯的七篇论文。刘小枫认为施特
评分 8.5分
《沉重的肉身》是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的经典著作,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已多次重版,畅销不衰。《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刘小枫教授的8篇随笔。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
拥彗先驱
在当今“世界史热”、“全球史热”等种种思潮之下,中国的史学界也紧跟潮流,新作新论不断涌现,在表面看起来“学术繁荣”的背景下,也存在诸多鱼龙混杂的怪论。针对上述现象,近两年来,刘小枫教授就政治史学问题撰写了六篇长文,本书即这些论文的集结。 《安德里亚与17世纪的“玫瑰十字会”传说》和《如何辨识畸变的心灵》二文值得特别提及。前者透过对西方近代时期“玫瑰十字会”传说的考辨,厘清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本书源于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旧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后半部分。修订版延续了旧有的观点,修改了一些语词、句子和标点,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注释方式也尽可能符合现在的格式规范。 本书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作者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思路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20年前此书初版时
海德格尔与中国
自1987年《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面世以来,德国哲人海德格尔便持续地被我们所译介、研读,他的思想似乎也“安家落户”于中国了。然而,在着迷于海德格尔思想魅力的同时,我们有无足够的清醒:究竟是哪些理论秉性让海德格尔与中国学人如此一见如故——或者,实际上我们还没好好认清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危险特质? 《海德格尔与中国》一书,是刘小枫多年来思考上述问题的总结之作。在这部富有洞见的作品中
谁来教育老师
《普罗塔戈拉》是柏拉图对话中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作品之一。本书就是对柏拉图《普罗塔戈拉》的研究文集。本书包括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柏拉图的这部对话。包括:卡恩《作为知识的德性》、冈萨雷斯《共同思索善》、柯弼《一位智术师的教育》、岚迪《〈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技艺和美好生活 》、米勒《〈普罗塔戈拉〉中的普罗米修斯故事》、普罗雯塞尔 《“西蒙尼德竞赛”》、莫里斯《没谁有意作恶